小麦市场徘徊在“十字路口”
目前新麦上市已近两个月时间,主产区收购进度并未明显提升,新麦收购价格整体依然相对温和,部分地区因小麦质量问题走势趋弱。整体看,今年夏收以来新小麦购销活跃程度不及往年,市场行情同比显得偏弱。
市场监测显示,截至7月中旬,主产区新麦收购价格较上年同期偏低40~60元/吨;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三等白麦交易均价较上年同期下降82元/吨,同比下跌3.34%。
极端天气小麦品质很受伤
今年以来,多地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已经开始对粮食产销造成影响,而在众多农产品当中,“受伤”最为严重的当数小麦。由于天气和病害,主产区部分地区小麦品质较往年大幅下降,尤其河南南部、江苏及安徽中部、湖北北部新麦质量偏差,不完善粒普遍偏高,收购价格趋弱运行,南北小麦价格走势分化相当明显。
当前,北方麦区新小麦由于质量较高,收购价格多在1.21~1.23元/斤,已基本涨至托市价水平甚至已高于托市价格。而南方麦区部分地区由于小麦质量偏差,近期价格下行趋势明显,有的地方不完善粒较高的小麦甚至出现低价难卖现象。
受质量偏差、价格下滑的影响,近期南方部分麦区新麦整体平均收购价格较前期下滑。如湖北省当前不完善粒12%~20%、水分13%的白麦市场收购价1.04~1.08元/斤,目前新麦市场平均收购价为1.12元/斤,较上旬下跌0.06元/斤。
矛盾加剧小麦市场压力重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 夏粮产量数据公告显示,全国夏粮总产量14106.6万吨,比2014年增产447万吨,增长3.3%。其中谷物产量13020.9万吨,比2014年增加419.5万吨,增长3.3%。
市场需求却持续低迷,供强需弱矛盾加剧。受此影响,各市场主体心态谨慎,收购积极性不高,其主要表现就是新麦收购进度缓慢,而陈麦库存消化困难。
据统计,截至7月10日,河南、江苏等9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新产小麦353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556万吨。截至7月15日,河南累计收购小麦111.4亿公斤,比上年同期减少56.6亿公斤。
据了解,当前2014年产最低收购价小麦库存仍高达1700多万吨,尤其河南库存更是高企。河南省2014年收购托市小麦1042.2万吨,截至7月中旬仅累计成交112.68万吨,仍剩余930万吨。
政策转向削弱麦市支撑力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480号建议答复摘要提出,对于稻谷、小麦两个口粮品种,应继续坚持最低收购价,但要改变价格刚性上调的市场预期,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弱化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收入”功能,减少农民增收对粮食市场价格上涨的过度依赖。这一表态,很明显预示着政策对粮价的影响将会不断减弱,而市场的影响占比将会不断提升,粮价的形成机制将会逐步交还市场。
近年来我国小麦价格在夏收期间不断上涨,主要得益于政策的支撑,而今年夏收国家政策对市场的支撑力度及拉动效应均明显弱于往年。客观而言,基于我国粮食产量多、库存多、进口多的“三多并存”现实,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对市场的政策调控就已经转向。
对于小麦市场而言,一方面上年10月份公布的201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没有再度提高,而是维持2014年水平,对市场支撑力度减弱;另一方面今年夏收对托市企业收购要求严格,严控入库质量,尤其往年放宽不完善粒收购标准的政策今年并没有松口实施,托市收购量较上年大幅减少,政策性收购对市场的拉动作用明显降低。
截至7月15日,河南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小麦57.5亿公斤,比上年同期减少36.9亿公斤。据了解,安徽、湖北部分地区因小麦质量问题,托市收购量也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
供应充足国际麦价降幅大
受全球小麦供给宽松的制约,国际市场小麦价格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不断下跌。世界银行最新一期《粮食价格观察》称,国际市场粮价在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期间下跌14%。
其中小麦价格下跌18%,高于大米价格14%及玉米价格6%的下跌幅度。
市场预计,在供需宽松格局下,2015年下半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仍将易跌难涨。
近年来,为调剂国内市场品种供给,我国的小麦进口主要侧重于质量而非数量。例如2013年降雨影响小麦作物,小麦产量远高于需求,但是当时进口量达到678万吨。由于今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质量不高,有关机构预计2015/2016年度我国可能进口小麦350万吨左右。小麦进口数量的增加,无疑将挤占本就疲弱的国内市场需求份额,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区对国产小麦的需求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