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替代玉米 高峰或已过去
预计10月份前小麦替代玉米仍会继续,但替代的高峰或已过去,其后替代数量多少,要看国家政策性小麦投放数量以及小麦、玉米价差修正的结果。
小麦收购即将结束,收购进度进一步放缓。今年的收购数量已创下收储政策启动以来的最高纪录,导致市场中可流通粮源数量紧张。
小麦政策销售持续好转
上周,安徽、河南两市场共竞价销售政策性小麦50.41万吨,较前一周减少0.57万吨;共成交22.99万吨,是近16周以来的最高成交量;成交率为45.61%,环比提高3.93个百分点,是近5个多月以来的最高成交率。河南和湖北省托市小麦的成交率均有大幅提高。
2014年,安徽、河南两市场累计投放2715.1万吨政策性小麦,共成交1112.72万吨。
上周安徽和河南市场的政策性小麦销售继续呈现“量价齐升”态势,成交量和成交均价环比均有提升。当前小麦市场进入阶段性偏紧状态,政策性小麦销售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市场粮源。预计在新麦上市前,国家政策性小麦销售会持续好转。
麦价稳涨面粉麸皮稳定
受新麦粮源减少、下游需求不断回暖的影响,部分制粉企业反映小麦收购难度加大,提价收购意愿增强,上周小麦价格稳中有涨。河北衡水制粉企业收购价2630元/吨,环比上涨10元/吨;山东德州2640元/吨,环比上涨20元/吨;河南新乡2580元/吨,环比上涨20元/吨;江苏徐州2520元/吨,环比上涨20元/吨;安徽宿州2490元/吨,环比上涨30元/吨。广州地区2014年江苏产中等白小麦到港价2620元/吨。
进入9月份,随着大中专院校陆续开学和中秋、国庆“双节”的到 来,面粉需求进入旺季,制粉企业采购数量增加,面粉价格趋涨。
前期价格反弹后,麸皮价格保持稳定。在面粉需求的带动下,后期制粉企业的麸皮供给仍将较为充足,继续压制麸皮价格。
市场小麦余量大大减少
目前市场中小麦余量已经大大减少,如果再考虑到农民留存的口粮部分,市场上流通的粮食更是屈指可数。收购企业为了提高收购数量,不得不提高收购价格,支撑小麦价格继续稳步上涨。
按照惯例,夏粮托市收购要到9月30日才结束。今年大部分小麦进入国有粮库,只有托市收购结束后,国有粮库的小麦才会通过竞拍的形式投放到市场。也就是说,9月份加工企业的粮源主要依靠市场采购和国家政策性小麦销售,南方麦区收购工作基本结束,江苏、安徽地区部分贸易商开始少量出售库存小麦。
小麦玉米价差有望缩小
2014年三季度,随着小麦、玉米比价的偏离,饲料消费中小麦替代玉米开始重启,但替代量远低于2012年水平。从全国范围看,饲料企业只是逐步替代。华北黄淮地区8月份玉米、小麦价差在140~190元/吨之间,山东小麦、玉米比价为0.96左右,河南为0.95左右;广东玉米、小麦价差在70~120元/吨之间,小麦、玉米比价在0.97左右,替代优势弱于华北黄淮。
进入9月份,春玉米集中上市,销区玉米价格上行乏力,此外,江苏一带春玉米开始大量上市,有效改善了本地和周边企业的供给情况,对陈粮价格构成压力。
供应充足美麦价格下降
过去一周,美国小麦期货价格连续3个交易日下跌。截至9月4日收盘,CBOT软红冬小麦主力12月合约收于533.75美分/蒲式耳,较此前一周累计下跌22.75美分/蒲式耳,跌幅为4.09%。
按当前收盘价计算,10月船期的美国二号软红冬小麦到我国港口完税价为2046元/吨,较前一周下跌76元/吨,低于同等品质2014年江苏产普通红小麦南方港口到港价584元/吨。在美国小麦价格低位震荡、我国小麦价格稳中上涨的态势下,国内外小麦的价差或有继续走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