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可欺 创意保护仍难期
03.12.2014 00:08
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11月30日,一则题为《少年不可欺》的文章在社交平台上疯狂传播,19岁的作者Niko Edwards在文章中表示,优酷和陌陌合作推出的视频广告宣传片《追气球的熊孩子》,实则抄袭他在今年9月8日发布的原视频。该帖子一经放出,得到不少网络名人的公开支持和大片网友的声援。与此同时,网上出现另一种声音,称气球航拍地球这一创意在国外早已有人为之……最新消息是,12月1日下午,优酷官方微博就此事公开道歉。
创意产业由来已久的抄袭、剽窃之风,不经意间触发了一位19岁少年的愤怒。于是,便有了这场名曰“少年不可欺”的维权事件,有了众人一拥而上的齐声力挺。 必须承认,《少年不可欺》一文很有说服力。其不仅叙事清晰、逻辑完整,更贵在有图有真相,俨然是“铁证如山”.鉴于此,也就难怪众多网友会不遗余力选择支持Niko了。在一般公众看来,广告片《追气球的熊孩子》简直就是“版权剽窃”的典型案例。然而,优酷的最新道歉信中,却表示“在法律范围内,其尚不能认定为侵权”.事实果真如此吗?民众的观感与法律判断,难道会再一次相背离? 倘若诉诸公堂,该案将如何宣判?对此,即便是专业人士,想必也会有不同见解吧。但确知的是,“少年不可欺”事件的确暴露了国内创意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普遍困境。这一方面体现在,原创者无法采取排他性的技术措施来留住自身创意。所谓“创意”一经公布,便有被轻易抄袭和仿冒的可能;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针对“创意侵权”难以展开法律追责。众所周知,“创意”不同于商标、包装等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客体。依法主张权利,缺乏可操作性。 非但如此,即便民间认知中对“作品创意”的界定也存在争议。在此事中,便有一种声音认为,“‘用气球拍摄地球’早已有之,Niko自己就是个抄袭者”.对此,又该如何理解呢?为之求解,或许又要涉及对“创意”和“创意实现方法”的讨论了:既然Niko操作航拍的具体方法具备一定的原创性,那么其他人照搬照抄,就显然不妥……诸如此类,对“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其实还有很多有待精确厘定之处。 在少年不可欺的情绪飓风过后,对作品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会变得更好吗?或许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我们何时能从那种狂热的正义攻伐中抽身,转而耐心推动一套更现代、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03.12.2014 00:08
刘家义在全省新时代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暨“担当作为好书记”“干事创业好班子”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新时代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暨
文化厅
刘家义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山东服务保障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
山东服务保障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