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弃就会有希望——残疾贫困户赖运升的脱贫故事
蚕房架子上的簸箕中装满了桑叶和蚕宝宝,驼着背的赖运升抖着簸箕仔细查看生长情况;距离蚕房不远处,去年新建的两层小楼宽敞明亮,家电一应俱全,跟城里的楼房差别无几。
三级残疾的赖运升家住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中山村,三年前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而现在的他,依靠养蚕,不仅建起了新房子,还成了村里有名的养蚕专家。“不放弃就会有希望。”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赖运升已经奋斗了20来年。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赖运升和妻子就曾养过蚕。没有任何经验的赖运升夫妇,养的蚕成活率很低。“养50斤,只能活30斤,基本活一半死一半,”赖运升说,蚕茧也卖不上价,自己还要出去打零工,才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更不幸的事情发生在2005年。赖运升在摘桑叶的时候被别人砍倒的树砸中,腰椎和肋骨断裂、成了三级残疾,好几年都做不了工,至今驼背,也不能背重物。在他养病期间,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都靠妻子外出务工,三个孩子也要帮着打零工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为了脱贫致富,赖运升又尝试了不少营生,但都以失败告终。2008年,赖运升承包鱼塘,不但没赚钱,还欠下好几万元,最后卖了家里13头牛,和妻子去邻村的火龙果基地打工还债。情况稍一好转,赖运升又跑去广东开米粉店,不料半年下来,又亏了不少,只得再和妻子回村。
幸运的是,依靠政策帮扶,这一次赖运升终于找对了门路。
2013年,齐兴桑蚕专业合作社在中山村成立。邕宁区残联依托合作社建成阳光助残示范基地,为残疾农户免费提供蚕苗。2016年,听到不少残疾农户养蚕赚钱的消息后,赖运升心头一热,重操旧业,做回了养蚕的老本行。
有了之前的教训,赖运升知道,一定不能再靠以前的土办法养蚕。为学技术,他到合作社务工,边养边学,一遇到问题,就立刻求助合作社的技术员。
因为身体残疾,赖运升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别人用肩扛,几趟就能运完,我肩膀使不上力,得一袋袋拖。”赖运升笑笑说。凌晨3点起床奔蚕房,清晨、傍晚采摘桑叶,是赖运升夫妇的生活常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赖运升一家仅靠养蚕就收入五万多元,他还熟练掌握了养蚕的诀窍。2017年,赖运升盖好了新房。今年,赖运升把其他外出务工村民的丢荒地利用了起来,种桑规模从2016年的8亩扩大到了现在的12亩。
由于技术过硬,村里的合作社还和赖运升合作建设“蚕农实训基地”,安装现代化养蚕设施,在扩大养蚕规模同时,他也手把手教其他蚕农科学养蚕。预计今年11月,这个实训基地就能正式投入运行。
赖运升小女儿一家在深圳打工,看到养蚕能致富,加上养殖规模扩大,过两个月,他们也准备回家帮忙。“现在养蚕不比在外面打工挣得少。”赖运升说。
中山村驻村第一书记胡新娇说,明年村里还将利用扶贫基金建成现代化养蚕基地,计划请赖运升负责管理,用他的经验和技术带动更多村民养蚕致富,并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
作者:林凡诗 郭轶凡 编辑:邱忠珲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