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推进历史文化展示工程成效初显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村民搬进楼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旧有村容村貌的改变,影响了人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认知。今年开始,地处沂蒙山区的山东省临沂市开始实施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一批特色展陈得以推出,“留住乡村记忆”的做法让民众竖起大拇指。
2005年实行“村改居”的临沂市罗庄区十里堡社区有600多年历史,也是有6000多居民的大社区。人一多问题就复杂,家庭矛盾、邻里不和谐等情况时有发生。社区领导班子想到了用文化凝聚人心。
2013年底,十里堡社区在原有村史馆基础上建设“乡村记忆馆”,介绍本村历史沿革的同时,对当地衣食住行等民俗进行展陈。在“衣食住行”展厅,老式织布机、木旋玩具等让人怀念童年;“节令生活”展厅,临沂煎饼、厨房变迁等主题单元展示了当地民俗……“俺们经常过来看看,回忆自己年轻时候的生活,也让孩子们了解村史和传统文化。”社区居民吕韦俊说。
“回归传统聚人心,稳定才能有发展。”十里堡社区居委会主任吕全红说,“乡村记忆馆”对社区的改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区不孝顺的年轻人不敢到村史馆来,怕人们戳脊梁骨,说他忘本。”
临沂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此前国内一直缺乏系统展示东夷文化的博物馆。在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北部,集文物收藏、社会教育、科学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东夷文化博物馆近期开始试运行。
博物馆项目负责人王贵宾告诉记者,该馆主要采用场景复原、幻影成像、4D影院等现代化展陈手段,将东夷文化的历史脉络加以清晰呈现,让民众了解东夷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临沂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兰峰介绍,临沂市的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分县、乡、村3个层面开展。如今,当地9个县全部确定了展示场所,61个乡镇历史纪念室建成,90个村情民俗展馆面向村民开放。
兰陵县有“中国蔬菜之乡”的美誉,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至今仍是当地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领域。为让民众了解这段历史,兰陵县兴建了沂蒙山农耕博物馆。“以前的榨油场景是怎样的?”“煎饼如何做得原汁原味?”“农耕社会所谓的‘三百六十行’包括哪些?”这些问题在博物馆内均能找到答案。记者10月20日来到馆里时,兰陵县柳琴戏艺术中心的传承人正在博物馆“十里红妆”舞台上演出柳琴戏《张郎休妻》,前来参观的游客不时驻足拍照。
兰陵县文广新局局长王昌印介绍,2013年建成开馆以来,沂蒙山农耕博物馆已接待当地数十万民众前来参观。“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展示沂蒙山人民数千年来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让百姓不忘历史,记住乡愁。”
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的李文英老人今年已80岁高龄。代村社区村史馆建成后,展示代村历史的那一张张珍贵照片前时常出现老人的身影。“老百姓应该经常来看看,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明白村里发生过什么事。”李文英说,建村史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不论村史馆还是乡镇历史纪念室,建在什么地方、设置哪些内容,都需要认真研究。”王兰峰对历史文化展示工程有自己的思考。他表示,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应是工程推进的基本原则。“有些村的地域文化非常相近,是不是都要建村史馆,要画个问号。因为极有可能导致雷同,失去原来的意义。这需要有关方面做好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临沂市上述做法是山东推进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的一部分。该工程今年全面启动,其初衷是“为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重要平台”。今年8月前后,山东省文化厅、省财政厅联合发文,省级财政将安排5250万元资金补助99个县(市、区),进一步推进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据悉,目前这笔经费已到位,并划拨到地市一级。根据工程推进安排,山东有关部门要求在今年底完成全省县域历史文化展示,建成体现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互动体验性强的县域历史文化展示场所。“十三五”期间完成乡村两级历史文化展示。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赵迎芳认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基层历史文化展示场所,有利于提升民众对本地地域文化的认知度。“但也要防止‘千馆一面’,应增强教育性和吸引力。”赵迎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