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借力"一带一路",升级开放型经济
东盟成我省第二大贸易伙伴
夕阳西下,晚霞映照下的日照港并不静谧安详,反而汽笛长鸣,众船归港。自从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0月在印尼国会演讲时提出,要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省就积极参与此战略的实施规划,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省际区域发展合作。
山东是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航线主要从登州港(现在的蓬莱市)启航,沿黄海航线经宁波、泉州,南行至菲律宾、澳大利亚,再穿越马六甲海峡到中亚诸国。我省“海上丝绸之路”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岁月变迁,如今,贸易和投资在“古路”上再度活跃。作为连接“一路一带”的现代综合运输枢纽,日照港铁矿石进口量和镍矿、大豆、木片吞吐量多年来始终保持中国沿海港口首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大宗原材料和能源物流中心。
“近五年来,我省与东盟的进出口总额稳步递增,由2009年的125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309.6亿美元,增幅高达150%,东盟已成为我省第二大贸易伙伴。”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这只是经济方面上的,在文化上我们与东盟等国家建立海上丝绸之路也极具优势,目前,我省与东盟国家已建立了17对友好省市关系,东盟国家拥有孔子学院超过40所。”
与东盟国家深度合作
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也不少。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竞争压力日趋加大,相关专业人才缺乏,深度合作以及合作机制的匮乏都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目前,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广西、上海以及东北地区等沿海省市,相继提出了各自的思路和措施。国家和有关省市也在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方面,已形成了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多边机制。比如,国家层面的中国—东盟“10+1”、中日韩与东盟“10+3”及其他东盟主导的地区合作平台、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而目前我省还没有成型的支撑平台,也尚未形成相关的高层合作机制。
2013年,我省与东盟进出口总额为309.6亿美元,列上海(946.9亿美元)、广东(923亿美元)、江苏(334.4亿美元)之后,差距较大。目前,沿线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摆脱“商品倾销地”、“原材料供应地”的地位,对外国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加入到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当中,如日本一直实施着“民生经济外交”,对东盟的投资存量为我国的四倍。我省以往的传统贸易优势逐步消失,探索新的贸易合作方式,成为我省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专家建议,需建立贸易、金融、人文、能源和海洋领域的合作平台,“尤其是人文合作平台,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孔子学院,打造文化交流项目,积极推广‘好客山东’的文化品牌,打造知名国际旅游线路,能显著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 依托山东半岛港口群,进一步密切与新加坡港、胡志明港等东南亚及南亚港口交流合作。加快推进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交流合作的重大载体。在省内建设一批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和留学生基地,建立区域性文化交流基金和专项教育基金,扩大相互间留学和培训规模。
鲁疆合作助力山东挺进中亚
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新疆是必经之道。而目前鲁疆合作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尤其是鲁疆产业合作,是援疆工作的亮点,给双方带来好处。新一轮援疆工作以来,鲁疆产业合作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度的逐年递增,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我省的重点支援项目已经从4县走向整个喀什乃至全疆地区。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度的增长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结构上的转变成为打造“一带一路”,加强鲁疆合作,打造我省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基础。
我省是服装进出口贸易大省,而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双方合作前景广阔。国家已出台规划,将新疆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并设立200亿元的专项资金。我省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纺织服装合作方面将有更大的作为。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立足新疆,瞄准中亚、南亚乃至欧洲广阔市场是打造我省开放型经济的战略思维。山东是丝绸之路的主要源头和重要通道,是连接“一路一带”的重要节点和中转站。在与新疆及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必须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更加有效地利用全球市场和资源,打造我省开放型经济升级版。
“2010年至2014年,鲁疆产业合作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度年均增长速度都保持在15%以上。未来在‘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带动下,必将突破这一速度。”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