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做“活”文化遗产 唤醒“乡村记忆”
作为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淄博的李家疃村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
潍坊市辉渠民俗博物馆收藏的825件展品,涉及到各类民俗工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
周村大街,这条始建于明朝的街道,至今仍较好地保留着原始风貌。
原本“藏在深闺无人知”的寨子崮村,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中国山东网10月30日讯 (记者 姜瑞丽)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传统的“乡村记忆”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乡村的未来又在哪里?
当“文化遗产保护”全国媒体齐鲁行采访团记者走进山东潍坊、淄博等地,看到那些散落在青山秀水间被充分保护的古村落,看到那些分门别类、种类丰富的民俗博物馆,就能找到一些答案。
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并重
陪嫁用的柜子、织布用的纺车、烧柴用的风匣、防雨用的蓑衣……走进潍坊市辉渠民俗博物馆,800多件以各类民俗工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为主的“老家什”展现在记者眼前,有些甚至只能在影视作品中才能看到的古旧物品,在岁月的尘埃中里唤醒着人们的乡村记忆。
辉渠镇是一个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地方,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悠久历史文化。潍坊市辉渠民俗博物馆,就是一个历史缩影。这个利用原雹泉村小学改造而来的民营博物馆,现有展厅20间,展品825件。展品主要以各类民俗工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为主,共694件,涉及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全国各地都面临着一些悠久的文化遗产逐步消失,市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对此,潍坊市采取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创新的思维去开拓局面。
例如,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宣传、展示之上,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提供更为优质和周到的服务;利用“文化遗产日”和“博物馆日”开展系列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广泛介绍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增强公民依法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等,做到了保护与传承并重。
同样,在山东淄博市,面对这样的情况,也积极行动起来。不仅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文物知识,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还开展了严格的执法活动,全面保障历史文化遗产安全。
在淄博市文物局局长宓传庆看来,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而传统建筑、传统工艺、民俗记忆等就是悠久历史文化的物化载体,是国家的财富、人类的宝藏。宓传庆认为,目前市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家不是很珍视这些东西,没有真正地形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重视。
“因此我们还是要更加关注于提高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使广大民众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民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便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宓传庆说。
“乡村记忆”工程试点遍地开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深刻阐释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和任务,把文化传承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城乡建设中一些地方忽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致使大量乡村传统文化遭受毁坏、走向消亡的现状,山东实施的“乡村记忆”工程应运而生。
201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实施“乡村记忆”工程,逐步在每个镇村都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活动室和历史纪念室。类似的内容同样写进了淄博市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文化遗的保护,正越来越多地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是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这里保留着山东民居典型的传统院落布局,一个大门进去,好几进院落,“庭院深深”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那种几世同堂的人文格局不复存在,建筑格局也快速消失,而李家疃村明清建筑群,却十分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与建筑一起保留下来的,更是一段无法抹去的“乡村记忆”。
同样被列入山东省首批“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的,还有周村大街,这条始建于明朝的街道,至今仍较好地保留着原始风貌,青瓦红墙、灰砖土壁,布市银街、当铺药店、茶楼染坊、客栈古玩可依稀见证当年的繁华。
值得一提的是,临淄区凤凰镇的南金农民博物馆,早在2007年就动手规划建设了淄博市首家乡村记忆博物馆,该馆建筑面积4774平方米,于2012年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已经接待参观群众达4万余人次,成为淄博市建设“乡村记忆”工程的样板和典范。
淄博市文物局局长宓传庆告诉记者,今年5月公布的全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淄博市共有35处文化遗产入选,其中传统文化乡镇2处,传统文化村落、街区25处,传统民居6处,乡村(社区)博物馆2个。
作为文化遗存丰厚的潍坊,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方面同样不甘落后。2015年5月15日公布的《关于公布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的通知》中,潍坊市获批23处,总量位列全省第5位,其中传统村落(街区)15处,与济宁市并列全省第3位;传统民居4处,与烟台等市并列全省第2位;博物馆(传习所)4处,与济宁等市并列全省第2位。
潍坊市文物局副局长李洪勤表示,结合县乡镇、街区资源禀赋的实际,潍坊市在探索实践中,试点形成了“旅游发展融合型、特色产业带动型、商业利用共赢型、主题文化再造型、非遗展演活化型、生态环境改善型”“乡村记忆工程”的六种模式,基本达到了“整体保护、环境提升、活化遗产、共生多赢”的目标。
从实践看,潍坊市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以“真实性、整体性、活态性”的形态保护好、展示好、利用好了珍贵的乡土文化遗产,推动了村民思想解放、观念转变、素质提升、收入增加,调动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积极性。“如青州王府街道井塘古村,已乡村记忆工程建设为契机,对古村进行整体修缮,开发旅游,实行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的和谐发展。”李洪勤说。
在距离潍坊临朐县城15公里的大山深处,有个叫寨子崮的村落,同样因为“乡村记忆”工程大受裨益,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纯朴的乡村生活。随着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的开展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村里不断加大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持和古村居的保护力度,老房子旧建筑被保存了下来。原本“藏在深闺无人知”的小村落,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慕名而来赏桃花、摘柿子、摄影、写生的人络绎不绝。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寨子崮村办起了农家乐,发展起了旅游观光采摘,村民收入不断增多。
保护与利用,让文物资源“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讲演时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物保护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还要稳步实现让文物资源真正‘活’起来,讲好淄博故事。”淄博市文物局局长宓传庆说。
目前,淄博市的“乡村记忆”工程正在积极推进中。宓传庆说,今年4月28日,淄博市文物局组织召开了全市“乡村记忆”工程建设推进会。会上发放的《“乡村记忆”工程建设明白纸》,指导各试点单位根据“乡村记忆”工程的总体要求,选择合适地点,因地制宜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记忆博物馆,并号召各试点单位开始着手收集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为下一步深入开展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还先后邀请到山东工艺美院张从军教授率领的设计团队、河北云中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给李家疃村和万家村、西铺村设计‘乡村记忆’博物馆,设计方案正在积极推进。”宓传庆透露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乡村记忆”工程的开展,保护、传承与利用,让文物资源“活起来”,成为摆在每一位文物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宓传庆坦言,在乡村这个特殊环境中,想要处理好旅游开发与记忆传承延续的关系,面临的困难也不少。
关于将“乡村记忆”工程建设与旅游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的问题,宓传庆认为,必须要确保其根本,“乡村记忆”工程的核心价值是传承历史文化信息,其派生的价值和效益是多元化的,如“乡村记忆”工程的建设偏向了单纯的旅游开发,必然使传统的历史文化信息受到过多的现代文化和商业的冲击,而面临着被“符号化”的趋势,最终导致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的衰落和消失。
“因此,我们还是建议要以人为本,注重协调旅游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记忆”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当地传承历史文化的传承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发展。”宓传庆说,要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双重任务,只有完整的文化风貌和环境才能体现“乡村记忆”的价值,并维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摄影 吴蒙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