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公共文化空间改变成非遗传承突出的挑战

15.09.2014  10:3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事业,在国家文化战略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加强社会文化心理的认同,有利于保障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日前,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在接受中国山东网记者专访时如是道。

  “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将于9月15日-9月19日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情况成为此次活动备受关注的一个重点。李国琳在接受中国山东网专访时就山东民间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等发表了看法。

   抢救性保护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护方式

  在谈到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时,李国琳说,民间文学、民俗、民间艺术构成了我们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大部分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谈民间艺术的保护,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十大门类,其中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等都是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民间艺术在群众生活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保护与传承困难加剧。

  在李国琳看来,保护民间艺术需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保护氛围;要把保护的核心放在对“人”的保护上,扶持民间艺术拥有人开展保护传承活动;开拓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合理利用和升华民间艺术,通过艺术市场,活跃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民间艺术保护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任务,我们必须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严谨实施,及时督导,力争把传统的民间艺术,完整地传承给下一代。”李国琳说。

  中国山东网记者了解到,目前,山东省100多个珍贵、濒危、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烟台剪纸、沾化渔鼓戏等210多个项目恢复传承。对于如何保护珍贵、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国琳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李国琳说,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特定群体集体智慧的凝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没有价值大小的分别,只有影响范围大小的区分,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他们的拥有者来说都同等珍贵,都需要保护和传承。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渐消失或濒危。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至少要历经百年,经过三代完整传承,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独特的文化价值无可取代,一旦消失,将很难复原。

  “我们针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力实施抢救性保护。在经费方面,优先保障,大力抢救濒危项目的相关材料、实物;实施项目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保护保存传承人的知识财宝。抢救性保护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护方式,也是符合我省非遗特点和规律的保护方式。”李国琳说。

   山东有3家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谈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情况以及相关文化产业前景时,李国琳表示,我省非遗生产性保护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多集中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二是经营业户众多,营业额和利税可观;三是拥有权威的宣传推广平台。

  中国山东网记者了解到,我省有3家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分别是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东阿阿胶制作技艺)、潍坊杨家埠民俗艺术有限公司(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和鄄城县鲁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鲁锦织造技艺),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也都是依托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

  经营业户方面,由于非遗产品的本身属性,导致从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大部分是小微企业或者小本经营的作坊、店铺,其生产规模有限,抗风险能力较低,急需政策保护和财政支持。

  此外,李国琳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落户山东,为我省非遗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宣传推广和交易的平台;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吸引力和影响力日益显现,成为非遗生产性企业推介产品的重要阵地。

  “生产性保护是针对部分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项目,提出的一种非遗保护方式,目的是鼓励这些非遗项目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得到活态传承。”李国琳表示,通过开展生产性保护,可以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补保护经费的缺乏,创造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但是生产性保护和单纯的文化产业开发不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生产性保护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

   公共文化空间改变成非遗保护传承突出挑战

  不过,山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李国琳说,现阶段,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的突出挑战是城镇化带来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生态环境的转变。城镇化建设中,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最合适的天然的继承者;一些地区拆房建楼,合村并居,人们远离传统居住地域,小区楼房代替了传统街区院落,公共文化空间被严重挤压,原本活跃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戏曲、曲艺等非遗项目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计方式,传统的人际关系被改变,原有的乡俗规约逐渐失去效力。

  “一些原本服务于百姓日常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不再为人们所需要,一些依赖于传统生产方式的手工技艺变得毫无用武之地,失去了传承的原始动力。”李国林说,除了要面对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之外,我省非遗保护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形成管理合力,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李国琳告诉中国山东网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事业,在国家文化战略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加强社会文化心理的认同,有利于保障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十大门类,关系文化、教育、财政、卫生、环境、旅游、住建等众多部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科学规划,长远部署。

  “面对层出不穷的诸多问题,山东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的探索与创新仍在继续,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将会攻坚克难,最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李国琳说。(记者 姜瑞丽)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
山东旅游景点娱乐场所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
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日前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旅游景点和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