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由大到强“进行时”

25.11.2016  22:33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十三五”时期是山东农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向强跨越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近日,经省政府同意,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印发的《山东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结合我省“三农”发展实际,确定了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定位,提出了一系列重点工作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

“《规划》对发展速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质量效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与建设等6大项19小项预期性或约束性指标进行了明确,是‘十三五’时期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省发改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结构调整,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省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导的农业现代经营体系初步构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仍需加快。“未来全省农业产业链条将不断延伸,发展功能向旅游、文化、创意等多重转变。”省发改委农经处处长宋伟介绍说,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我省将加快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

根据《规划》,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工程主要针对粮食生产、高效畜牧业、现代林业经济、“海上粮仓”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乡村旅游业等方面展开。

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省将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求,整建制打造一批吨粮乡、吨粮县、吨粮市;因地制宜扩大玉米与大豆、杂粮杂豆、夏花生、薯类、蔬菜等作物的轮作面积;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在50个县开展“粮改饲”试点,到2020年,青贮玉米、苜蓿、黑小麦等饲草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万亩以上。

到“十三五”末,我省将构建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新型种养模式,完成林牧渔业结构调整目标。全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木本粮油、果品、木本药材等特色经济林面积达到2720万亩,产量达到254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蛋白质当量相当于粮食400亿斤。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我省将以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为契机,在全省5个县(市)、55个乡镇、504个村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融合发展模式,培育一批农村产业融合领军企业,打造一批产业融合先导区。同时,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文化、旅游多功能转变。到2020年,全省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200亿元。

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升级

发展现代化农业,要以质量求生存,向品牌要效益。”宋伟介绍说,下一步,我省将大力发展精致农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国际影响力。

根据《规划》,我省将在提升农业精致化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战略等方面着手,发展产业精深、产出精品、经营精细、技术精湛、服务精准、装备精良、景观精美、文化精粹的精致农业,探索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支持聊城、德州建设国家精致农业示范区,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为全省精致农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到2020年,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85%以上,省级农产品标准化基地达到1000个,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个、企业产品品牌500个。农产品整体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发展精致农业的同时,我省还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方式、服务模式的有机组合,解决好“谁来种地”和经营效益问题。到2020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超过1万家、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农民合作社入社农户达到850万户,家庭农场达到8万家,种植规模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发展到7万户。农民合作社入社农户达到850万户,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到5000家,农民合作社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山东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中,科技的作用不言而喻。

到2020年,全省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5982万亩,建成区域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农机总动力达到1.4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

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规划》,我省将坚持绿色发展方向,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全省林木绿化率达到27%,浅层地下水超采量全部压减,深层承压水超采量压减50%,率先建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省;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万亩,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达到750万亩,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化肥、农药用量分别减少1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

加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我省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重点加强森林涵养、荒山绿化、防护林建设。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建立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力争到2020年率先建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省。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行强制性保护,建立外来物种监测预警防控体系,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治,实行生态重要性、敏感性和脆弱性评价。设立省县两级林地和森林红线,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同时,我省还将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一批节水节肥节药节地一体化高效农业示范区。在适宜发展沼气的地区,重点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生态农业经济,推进“三沼”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应用“畜—沼(渣)—菜(鱼)”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