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十三五”目标:让齐鲁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

16.12.2016  16:10

  中国山东网12月16日讯 (记者 马文文) 12月15日,山东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全省文物工作电视会议。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就加强文物工作作出批示。副省长季缃绮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前,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贯彻国发〔2016〕17号文件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会议总结交流“十二五”时期全省文物工作,提出了“十三五”的目标任务。

  山东省不可移动文物5万处,可移动文物281万件(套)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全省文物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厘清了全省文物资源状况,核定公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全省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处,新发现的文物点占总数的63%。经过4年多努力,在全国率先圆满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全省6.7万家国有单位参与普查,共普查登录文物281万件(套),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101 处增加到 196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606 处增加到 1711 处,总数位居全国首位。市县级文保单位达到近1万处。大运河成功申遗,山东世界文化遗产达到4处。遴选公布了第一批300个“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率先将乡土遗产列入文物保护范围。

  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保护了文化遗产,也提升了所在地的文化内涵。实施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保护工程618个,实施省级文保单位保护工程540个,项目和资金数均居全国前列。开展文物勘探、考古发掘 600 余项,3个考古项目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

  山东省博物馆体系日臻完善。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由“十一五”末的149家增加到现在的439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从5家增加到215家。通过举办精品文物巡展、联展、外展,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共举办展览2万多个。全省博物馆免费开放288 家,增长了1倍多,接待观众人数增长2.5倍。对外开放文物单位1180处,其中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建成景区并开放560处,文博景区成为地方“亮丽名片”和热门旅游目的地,文物的合理适度利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会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文物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尤其要坚持问题导向,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当前一些地方履行文物保护的责任不到位,法人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盗掘、盗窃、破坏、走私、倒卖等文物犯罪屡打不止,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文物合理利用存在“不够”和“不当”的问题;文物数量大幅增加,保护任务日益繁重,技术人员不足,执法力量相对薄弱,市县文物经费保障水平总体偏低。文物工作必须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三举措加大保护力度

  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周晓波介绍,目前全国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护机构的“四有”工作完成率分别达到100% 和90%。目前看,国保、省保单位保护管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文物保护不能仅仅局限在国保、省保等“金字塔尖上”的文物,一些市县级文物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往往是文物消失的“重灾区”,需要分类指导,加强保护。

  对不可移动文物,将开展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的预防性防护和展示提升工作,完成省级文保单位的本体保护和部分单位的环境整治,重点是强化市县级文保单位的应保尽保工作,强化市、县级文保单位应保尽保工作,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四有”工作到位。把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内容,防止建设性破坏。对于大型基建项目和处于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建设项目,在开工前要进行必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在全省推广实施“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对重点文保单位和田野文物实施24小时巡查、监控,并与公安联网,提高监管效能。对可移动文物,分批分类实施保护修复项目,优先抢救濒危易损文物和珍贵文物,同时加强馆藏标准库房建设,建设全省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平台。

  围绕深入推进“七区三带”文化遗产片区保护,组织实施曲阜片区、淄博片区等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曲阜片区按照“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全面推进儒家文化遗产地系统保护利用。临淄片区将依托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打造齐文化新高地。实施全省文物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抓住重点、打造亮点,推进全省文物保护“十大工程”。到“十三五”末,全省基本形成“七区三带”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格局,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战略的融合统一。

  季缃绮要求,要积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和城镇化建设新形势,着力加强工业遗产、乡土遗产等新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最重要记忆,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工业遗产资源丰厚,尤其是胶济铁路沿线济南、青岛、坊子、周村、青州、淄川、博山等地,工业遗产资源聚集,在全国很有影响。总体来看,目前保护工作仍很薄弱,家底不清、重视不够,不少工业遗产首当其冲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要抓紧开展工业遗产调查,摸清资源家底,制定保护法规规章,编制技术标准、规范,实施一批保护工程,打造新的工作亮点。乡土遗产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我省乡土遗产资源积淀丰厚、类型多样,保护任务繁重。为加强乡土遗产保护,2014年以来,我省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对乡土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这是我省保护乡土遗产的创新尝试。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目前取得初步成果,第一批300个项目顺利实施,不仅成为记住乡愁的新载体,也成为促进民生的新增长点。下一步,各地要针对项目特点和实施情况,实行分级分类保护,明确保护责任。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要严格依法实施刚性保护;未列入文物保护范围、但又具有较高价值的,要参照文物管理办法,由文化、规划、国土、城市执法等部门登记备案,统一造册,挂牌保护。

  一方面针对法人违法多发态势,按照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大力开展“文物法人违法案件整治专项行动”,对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的法人违法 7类案件,加大督察惩治力度,公开曝光、执纪问责。另一方面,针对田野文物等违法犯罪,大力实施“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在田野文物保护单位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实行24小时不间断电子监控,并与公安机关天网监控指挥中心联网、联动,力争用3到5年时间,实现省级以上田野文物保护单位全覆盖,最终形成全省一张“网”。健全完善文物、公安、海关、工商、海洋等部门参加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对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实行严防、严管、严打、严治,保持高压态势。

  山东每15万人将拥有一座博物馆

  会议提出,要在发挥国有博物馆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博物馆、纪念馆结构布局,大力支持建设专题和特色博物馆、纪念馆,鼓励和扶持行业、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博物馆发展格局,到2020 年,全省博物馆总数达到600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达到300 家,“乡村记忆”博物馆100 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达到60 个,达到每1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据介绍,今后在国有博物馆方面,将发挥山东博物馆龙头作用,建设山东自然博物馆,推进孔子博物馆、泰山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馆等山东特色重点博物馆建设,支持济南、青岛等博物馆群建设,扶持新建、改扩建一批文物大县博物馆。成立山东省高校博物馆联盟,带动高校博物馆建设发展。

  为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省政府去年出台了《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在规划建设、税收资金扶持、土地使用、运营发展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赋予非国有博物馆在表彰奖励、评估定级、价格政策等方面与国有博物馆同等待遇。各地将各地因势利导,强化措施,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支持行业、高校、私人等兴办非国有博物馆、特色博物馆,推进工业遗产、“乡村记忆”、自然科学艺术、遗址类、红色文化类专题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的发展。

  文物作为无声的历史,不仅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重要活动载体。丰富展陈内容,活化展陈手段,举办特色展览尤其是常换常新的临时展览,是提升博物馆活力的最有效手段。省文物局将充分发挥利用好文物的这一独特价值,做好文物的解读,让文物“说话”,使人民群众在参与文物鉴赏、保护中,提升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馆藏资源、展览共享,通过联展、巡展、借展等方式,推出更多具有齐鲁文化特色、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物展览,吸引更多民众感受博物馆魅力。

  创新文物展示方式。充分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海岱云博”文物大数据云平台,重点实施全省馆藏珍贵文物精品数字化工程、孔府档案等重要馆藏古籍数字化转化工程,让馆藏文物走出禁宫,向社会全面开放。建成山东数字化博物馆,实现馆藏珍贵文物的网上共享和展示。

  扩大文博单位免费开放范围。符合条件的国有公共博物馆要全部免费开放,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也要逐步纳入财政支持的免费开放范围,力争全省实现400个博物馆免费开放,博物馆年接待观众1亿人次以上。

  逐步建立完善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馆的长效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博物馆纳入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研学旅行接待单位名录,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走进博物馆。

  合理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工作在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促进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日渐成为社会共识。同时,文物利用仍然存在着文物资源开放程度不高、利用手段不多、社会参与不够以及过度利用、不当利用等问题。我省将在

  加大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社会开放度。到“十二五”末,实现800个省级以上文保单位、5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10个省级考古遗址公园、100个“乡村记忆”工程示范点对外开放。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等使用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创造条件实现局部或定时开放;非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向公众开放、提供展览展示服务的,给予大力支持。立足我省特色资源,有序开放各类文物古迹,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齐文化、琅琊文化、莒文化和近现代红色文化的历史遗迹,争取建设更多文物景区、景点。

  用文物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以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为契机,推动优秀文化资源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在考古发掘、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的保护建设等工作中,充分考虑居民生活的便利和居住质量的提升,使文物元素更多融入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把城市、村镇打造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的人文空间。鲁国故城经过几年的持续推动,鲁国故城遗址保护区一改脏乱差面貌,居民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得到很好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初步形成,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泰安大汶口、临淄齐国故城、章丘城子崖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也都取得阶段性成果,有的已部分对外开放。明年,省里将公布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同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进一步促进我省大遗址保护,争取到“十三五”末,每个设区市都有1—2个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协调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文博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方法、模式,在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扩大文博产业消费,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鼓励支持各地依托文物资源发展文物旅游及相关产业,快培育一批以文保单位、博物馆为核心的体验游、休闲游和研学旅行等新兴旅游业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旅游村镇,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物旅游品牌,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互利双赢。

  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这是让观众走近博物馆的新方式,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手段。我省文物资源丰富,发展文博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应当大有作为。各地将在搞好试点和规划基础上,充分挖掘文物藏品的丰富内涵和多种元素,延伸衍生产品链条,拓展文博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开发具有齐鲁特色的原创文化产品,打造我们的文化创意品牌。

  破坏文物将被依法追责

  记者注意到,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和省政府印发的实施意见文件最大的亮点,不仅是让文物“活”起来,还在于强调了要严守保护文物的责任,让文物工作“硬”起来。

  会议要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对本地文物工作负总责,定期听取文物工作汇报,及时协调解决文物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把文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推进、一同督查;强化文物机构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健全文物保护责任评估机制,每年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存状况进行一次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宽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的渠道,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及时公开发布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项目清单。对社会力量自愿投入资金保护修缮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可依法依规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给予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作者:马文文         编辑:栾美群        责任编辑:温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