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发力产业扶贫 精准扶贫不离“三靠”

27.01.2016  13:08

  今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科学扶贫、注重实效,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前实现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前,我省仍有3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导致他们贫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除了经济扶贫,在制度上还要进行哪些顶层设计?

  “着力点要放在具体产业项目的选择上”

  据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山东新闻》报道,一场大雪将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装扮的银装素裹、景色迷人。60岁的村民牛思恩早早就在小院里忙活起来,经验告诉他,一会儿来自城里的摄影爱好者们就会蜂拥而至,自家的农家乐又该热闹起来了。

  作为曾经的省级贫困村,上小峰村近几年凭借发展生态旅游换了个活法:农家乐每天接待游客500多人,一年下来户均增收近万元。驻村第一书记刘昌法认为,找到好项目是他们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他说:“山林资源这么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是必然的选择,以产业来支撑这个村实现整体脱贫。”

  上小峰村的做法,与省政协委员高月明的建议不谋而合。在她看来,精准扶贫需要精准发力,着力点要放在具体产业项目的选择上。

  高月明表示:“应当根据乡镇和村的地理位置环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你比如说,你这个地方适合种果树,还是适合种农作物,或者适合乡村旅游?产业扶贫,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他们脱贫的有效方法。”

  目前,我省还有300万左右贫困人口分布在17市的1500多个乡镇的6万多个村庄里,他们的年人均纯收入不到3300多元钱。去年,省财政拿出了8个多亿的专项资金进行扶贫。省政协委员徐超丽认为,这些资金的使用要依靠市场的手段,推动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

  徐超丽向记者表示:“项目资金的使用,实现机制来看,恐怕更重要的不是一个政府机制,包括财政拨款的使用,它应该更多地贴合市场机制,因为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我们要通过这个项目形成一个盈利点,这个项目本身要有盈利模式和能力,社会各界团体包括资本,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到投资点。”

  正是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山东180多个村的30多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一大批蔬菜种植、牛羊养殖的专业村蓬勃兴起,农村电商渐成规模。省人大代表、平原县县长王洪霞告诉记者,他们那里很多乡镇正想方设法把小钱变成大钱,把死钱变成活钱,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王洪霞说:“整个的操作模式是把这些扶贫资金集中使用,三塘乡鲁庄村和周围的几个村就采取用30万块钱建大棚。贫困户你到大棚里面来工作,通过种菜你有一部分收入,然后我再把你的土地进行流转,还有一块收入,等于是两个收入来保障他脱贫。”

  “把更多的社会保障向弱势群体倾斜”

  除了靠市场的调节,扶贫开发还要依靠政府的顶层设计。据统计,在我省的300万左右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的占到60%左右。个体陷入贫困的偶然性较大,一人生病或发生意外全家致贫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省政协委员韩彦明认为,我们在消除贫困的同时,更要消除产生贫困的土壤,在制度设计上,要把更多的社会保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农村和落后地区倾斜,增强他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韩彦明认为:“通过保障能力的提高,逐步完善政策,有效地解决大病致贫、大病返贫的问题。同时,也要做好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慈善救助等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

省政协委员徐超丽认为,实现农村全面脱贫,关键是筑牢底线,从而彻底摆脱反复扶贫的怪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