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坚持“三个导向” 深化农村改革

10.11.2014  11:49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提出了发展农业现代化“三个导向”的战略思想,为全国农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10月6日上午,副省长赵润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省坚持“三个导向”,在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确权颁证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我省提出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先于全国两年完成任务。

  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已开展工作,有432个乡镇(街道)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5.7万个村(社区)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占总数的76.5%;4.5万个村(社区)颁发了承包经营权证书,占总数的60%。

  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有效化解土地纠纷,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属,农民吃上了“定心丸”。赵润田说,农民一证在手,就握住了自己的土地使用权。

  “农民还可以放心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流转,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赵润田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土地流转达1808万亩,占家庭经营面积的19.6%,农业经营规模化率达到了28.6%。

  农民也可以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方式,获取更多土地增值收益。目前,全省4254个村进行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股份合作组织3610个,138万名农民成为股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也相应启动,全省已建立市级交易中心1个,县级交易中心21个。

  赵润田说,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山东时提出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我省开展土地托管适应了现阶段农业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回应和解决习总书记所提问题的一种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目前全省托管服务面积已达700多万亩,其中全托管服务107万亩。通过实施土地托管,粮食作物每亩可增产20%以上,增效400元以上,经济作物有的可增效千元以上。

   粮食“十二连增”成定局

  2013年,我省粮食总产达到905.3亿斤,实现了“十一连增”。“在这样的高起点、高基数上,只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走粮食高产创建的路子,粮食增产仍有较大潜力和空间。”赵润田说。

  我省提出到2017年,全省建设粮食高产田2280万亩,小麦、玉米两季合计亩产达到1100公斤以上,建成一批粮食吨粮市、吨粮县。今年以来,全省申请验收的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达到146个,其中10万亩以上的高产示范方23个,5万亩以上的高产示范方21个,面积超过660万亩,远远超过年初建设预期。

  粮食单产再创新高,在高产创建示范方内小麦平均亩产550公斤,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6公斤;玉米平均亩产636公斤,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9公斤。预计全省今年粮食总产超过920亿斤,比上年增加十几亿斤,实现全年粮食总产“十二连增”已成定局。

  但是山东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省份,人均占有量只有322立方米,为全国的1/6、世界的1/25,在全国居第26位,属北方严重缺水地区。据测算,到2020年要比现在多用40到50亿方水。

  我省节水优先,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开源方面,一是用好黄河水。我省每年大约能引70亿方黄河水。二是用好长江水。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完成后,我省每年能调引13亿方长江水。三是雨洪水资源化。计划到2020年通过做工程留下来20亿方雨洪水。

   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综合考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赵润田表示,全省已制定各种农业地方标准、简明技术规程2300多项,主要“菜篮子”产品基本实现了有标可依。果菜标准化基地达到2226万亩。全省“三品一标”有效使用标志企业单位数2434家,产品6100个。

  全省1591个涉农乡镇(街道)建立了监管服务机构、7万多个涉农行政村配备了村级监管员,省、市、县、乡、村五级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今年在全省开展了以农药和蔬菜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双百行动”,调查摸底瓜菜等标准化基地2700个,检查农药生产企业和农药经营单位近1万家,查获、没收、销毁了一批不合格产品。已抽检的8300个蔬菜、水果样品,检测总体合格率达98.7%。

  省委也已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等指标,纳入对各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一旦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将追溯责任,严肃问责。(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