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
近期,我委撰写的《山东:对口支援西藏20周年》文稿在省委山东通讯2014年第17期刊发,现全文转载如下:
山东: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
省发展改革委
中央开展对口援藏工作20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后选派了7批383名优秀党政干部、330名教师和689名专业技术人才到西藏日喀则地区工作;累计投入援藏资金26.42亿元,实施各类项目1001个。这些对口支援措施的实施,为日喀则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藏族同胞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受援各县步入了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20年来,日喀则地区受援五县(市)生产总值增长了27.6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33.8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3倍。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采取“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形式对口支援西藏,确定山东省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地区的日喀则、白朗、昂仁、聂拉木4县(市),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增加对口支援南木林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援藏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援藏工作,强调要把日喀则的事当成山东的事,把受援地5县(市)作为山东的县,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事项。全省各级各部门以援藏工作为己任,精心组织,认真履责。广大援藏干部人才牢记使命,不忘重托,作出了突出贡献。全省援藏前后方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坚持真帮实扶,给予真情实意,支持真金白银,创出了一条“用政府援助资金保民生、聚社会资金促产业、集全省资源抓培训”的对口援藏工作新路。
一、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援藏工作机制
(一)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制。为切实做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省委、省政府确定经济实力较强的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5市分别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的白朗、日喀则、昂仁、聂拉木、南木林5县(市),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省和承担对口援藏任务的5市专门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市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对口支援工作。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我省进一步加强了对口援藏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和组织部长任副组长,20多个省直部门和承担对口支援任务各市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省援藏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学习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统筹推进各阶段工作任务,审议确定援建重大事项。省委、省政府多位领导同志先后率团赴日喀则地区视察指导援藏工作,听取受援地意见建议,看望慰问援藏干部、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推动对口援藏工作深入开展。在前方,成立了省援藏干部管理中心组,赋予其援建项目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的职责。在后方,成立了省对口支援办公室,负责全省对口支援工作的综合、协调、服务工作。各市及有关部门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全省形成了上下贯通、齐抓共管、分级负责的援藏工作机制。
(二)建立了援藏工作推进机制和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省和承担对口援藏任务的各市都设立了援藏专项资金,建立了援藏资金稳定增长和物资保障机制。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援藏工作的实施意见》,在结对关系,资金筹措、工作重点、组织领导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具体措施,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根据中央确定的援藏资金实物工作量,制定了我省援藏资金筹集办法。我省援藏资金每年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保障了项目建设的需要。
(三)坚持科学谋划援藏工作。从1996年开始,我省就充分考虑日喀则地区实际,着眼当地长远发展,坚持真诚支援、统筹兼顾、务求实效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为重点,编制了《山东省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十年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确保援藏工作帮到点子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2010年,按照中央要求,我省在深入调研和与受援地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的援建思路,紧密结合日喀则实际,精心编制了《山东省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2013年上半年,我省组织专家对援藏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和修订。评估结果表明,我省援藏“十二五”规划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当地实际,实施效果显著。
二、坚持援藏项目和资金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倾斜,着力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20年来,我省支援西藏民生领域的资金约18.5亿元,占援藏资金总量的71%。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始终注重抓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重点实施了农牧民危房改造、偏远地区用电、大骨节病村迁建、基层卫生院(室)扩建、水电站改造等惠民项目,切实把项目和资金向各族群众最需要的方面倾斜。特别是2010年以来,对受援5县(市)31个新农村示范点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和水电路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村级活动场所289个,农牧区太阳能澡堂40个,城乡自动抽水式厕所80个,为偏远无电村农牧民群众安装太阳能户用系统200套。这些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改变了藏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藏区农牧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广大农牧民共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二)始终注重抓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支持了日喀则地区及受援5县(市)双语幼儿园、中小学改扩建、职业教育、标准化卫生院、群众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开展了农牧民免费体检、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救治、白内障患者救治等工作,有效提升了受援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地区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项目建成后,年可培训农牧民1万人次,为推动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借助社会力量组织开展“西藏光明行活动”,无偿为542名西藏农牧民白内障患者成功实施了复明手术,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81岁,最小的12岁,在西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建在老百姓心坎上的工程”。
(三)始终注重抓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我省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的日喀则山东大厦,于199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世界最高海拔城市的最高楼,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分部颁布为世界之最,成为鲁藏人民友谊的象征。在日喀则市的实施道路亮化净化工程,先后对城区1591盏有线路灯进行了维修,新建LED太阳能路灯1264盏,使城区亮化率达到95%;购置了21辆社区垃圾清运车、道路清扫车等设备,创新环卫管理模式,使曾经脏乱差的市容市貌有了明显改观,推动现代化生活理念和生产方式日益深入人心。白朗县城供排水及防洪工程的建成使用,使白朗县城成为日喀则地区首个实现24小时全天候供水服务的县城,同时还有效化解了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长期对县城的威胁。昂仁县城区改造绿化、聂拉木和南木林县城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受援地城镇的承载力。
三、重点支持当地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受援地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充分发挥双方比较优势,加大援藏资金投入,帮助受援地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一)持续推进白朗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山东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1998年,第二批援藏干部针对白朗县产业结构单一、农牧民增收困难等问题,从山东引进大棚蔬菜。先后引进近20名蔬菜种植技术人员赴白朗开展技术培训,解决老百姓不会种的问题;通过评选奖励农民种植能手的方式,引导群众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建立白朗县蔬菜协会,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培育“白朗县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 ,建成西藏唯一的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一连串的有效措施,把白朗县打造成为全自治区最大的高原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业成为白朗县重要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白朗县温室大棚已发展到5417座,遍及全县10个乡镇107个行政村,蔬菜瓜果品种达到了116个,2013年蔬菜产量达7514万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牧民增收致富,全县有3200户农民种植蔬菜大棚,蔬菜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的比重在20%以上。
(二)扎实推进白朗县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响应国家和自治区要求,在中央确定的实物工作量外,我省安排专项资金400万元,为白朗县购置了352台(套)现代化农业机械,助力白朗县成为西藏首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益,青稞亩产量由原来的300斤提高到600斤,广大农牧民告别了传统的“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从长年累月的繁重劳作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致富经营活动,实现了由传统型农牧民向现代新型农牧民的转变。
(三)加快推进日喀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打造工业发展聚集区。投入援藏资金3083万元,在日喀则市城郊5平方公里的荒地上建成了后藏地区首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后,将为日喀则市年均增加利税4.75亿元,创造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成为带动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开发区已入驻企业27家,到位资金11.1亿元。山东力诺、超日国策两公司2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已建成投产;投资2.6亿元的民生管业产品已下线。
(四)积极发展旅游经济,着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日喀则珠峰会展中心项目,是日喀则市的标志性城市建筑之一,于2007年投入使用,成为西藏和尼泊尔经贸交往的重要场所,年商品交易额达到4000多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边贸旅游经济的发展。围绕构建和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全链条,实施了景区环境综合治理、亮化绿化工程、后藏文化主题街等重点项目,在聂拉木建成了集游客集散、藏医药加工、旅游纪念品加工为一体的经贸旅游文化产业基地,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着眼于长远发展,注重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调并重
针对西藏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启动了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项目。如投入援藏资金5200万元、整合各方资金1.79亿元实施的雅江北岸生态示范区项目,在常年砂石翻滚的80多平方公里荒滩上,平整沙丘、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换土造田,种植牧草、养殖牲畜,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成为自治区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典型项目和“样板工程”。目前已完成土地开发平整3.1万亩,抽砂换土390万立方米,修建生产路80公里,建设道路林网66公里。种植藏川杨、榆树等树木100余万株、饲草1.4万亩,青稞 5000亩,带动3000多名农牧民通过参与示范区建设人均增收1700多元。经过3年多的建设发展,综合生态示范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和区域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形成了“高原绿洲”。目前,雅江北岸生态示范区已被西藏列为自治区战略,纳入“两江四河”流域植树造林工程。
五、大力推进干部人才培训交流,为受援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针对受援地人才相对匮乏的实际,坚持“硬件支援”与“软件支援”相结合,把人才智力援藏放在重要位置,多形式选派援藏干部人才进藏工作,多渠道培养受援地骨干人才,不断增强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经过严格把关、层层筛选,先后选派了383名优秀干部赴藏工作,广大援藏干部自觉以孔繁森为榜样,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雪域高原无私奉献,全力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赢得了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信任和尊重。同时,采取“请出来”、“走进去”、就地培养等多种方式,强化智力支持。根据受援地的实际需要,组织日喀则地区3500名县、乡(镇)、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专业技术人才来山东培训,使他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开拓了思路,掌握了技术,起到了“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在做好中央规定的援藏干部人才工作的基础上,又增派了689名工程技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人员到日喀则地区开展短期技术服务,为受援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以未就业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群体,在当地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新型实用人才近6万人次。我省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许多新的工作亮点和经验做法,得到各级领导和受援地各族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我省援藏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70多次宣传报道了我省的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