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大打造省内独具特色建筑“博物馆”
“ 说到底,一所大学的文化和个性要体现在育人上,作为培养人才的高地,大学文化和个性同时又体现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方面。” 办一所有独特文化、独特个性的大学一直是山东建大党委书记王崇杰的梦想。近年来,山东建筑大学用保护历史文化和建筑遗产方面的实际行动,构建了省内独具特色‘博物馆’式的文化景观,这些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是学生教育的活教材,教育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如今,走进山东建筑大学,可以看到行程30公里整体迁移到新校区的民国老别墅,可以看到独具胶东特色的原生态民居海草房,可以看到众多老济南人记忆中的中国电影院前门楼,可以看到洗尽铅华、浴火重生的凤凰公馆和承载自然和谐哲学思想的全木质别墅雪山书苑……这些老建筑透过历史,穿越时空诉说着建筑的历史和美。
岱岳一居——智能建筑展览馆
岱岳一居落成于2011年,是由济南电业局和长清、历城分局资助,建筑成规学院老师设计,采用干茬工艺而建的木鱼石建筑。
岱岳一居,其形制取自泰山北麓海拔最高村庄——长清张夏镇积家峪村古民居,以当地木鱼石和黄百草为主要墙体、屋面材料。木鱼石是寒武纪中期地质时代,浅海中经化学沉积形成的一种珍贵的矿产资源,距今约5.5亿年。木鱼石表面为紫红色或黑色,半金属光泽,石质非常细腻,具有极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用木鱼石浸泡的水,五分钟后就可以达到优质矿泉水的标准,甘甜爽口,被称为“中华第一神石”。
以木鱼石为石材建成的岱岳一居,风格古朴自然,粗犷的百草和幽雅的木鱼石,浑然天成,相得益彰,是北方地区典型的传统民居院落形式。如今,原生态的岱岳一居被赋予了现代化的内涵,山东建筑大学发挥在电气自动化、智能建筑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将智能电网、智能建筑技术进行概念化应用与立体化呈现,全方位展现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电网的运转流程,全方位展示建筑构造、设备、运行等功用发挥的系统环节,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共鸣、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融合,使参观者能感同身受智能电网、智能建筑带来的全新体验。
岱岳一居成为学校传承建筑文化、彰显学科特色、开展专业教育的智能电网技术和智能建筑展览馆,在雪山脚下继续诉说着“木鱼石的传说”。
雪山书苑—木结构别墅的“样板房”
雪山书苑落成于2010年9月,是由与我校合作办学的山东龙腾实业有限公司出资兴建的全木结构建筑。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木结构蕴含着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知经验,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该建筑采用传统木质梁柱结构形式,长19.4米,宽11.3米,高 9.3米,建筑面积350余平方米,所用木材全部为加拿大进口的SPF松木,经处理后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外板涂刷防火层和防水层,若无特殊事故,书苑寿命可长达百年。
“雪山书苑”匾额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书苑周边景观设计及建设由山东建筑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书苑以雪山为天然背景,楼前有亭台流水,置身其中,木质的清香沁人心脾,亭台楼阁映入眼帘.曲廊流水浑然天成,人与自然得到和谐统一。
在当今社会,木结构建筑是真正的低碳环保建筑,木材在可持续性、自然性、环保性以及人文精神等方面均具有超越各种人工建材的优势,木结构建筑是传统建筑的精华,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与自然共生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雪山书苑的设计从总图、功能,到造型及室内等各个方面,均建立在对木材材料性能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又传达出传统木质结构建筑的神韵。
如今,雪山书苑已成为学校对外国际交流、来访接待的重要场所。
源远亭——新校区建设历史博物馆
源远亭落成于2005年7月,原址为新校区建设指挥部。2004年9月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后,拆除指挥部建筑。为了纪念新校区建设的历史,特意保留指挥部硬化地面和局部建筑构件,利用木质廊架等景观元素的拼接,形成源远亭景观节点,使其成为生态廊道上一处带有浓厚的校园历史韵味的景点。
源远亭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处于生态廊道上的教学区绿地求知园内,是教学区较大的绿地,该绿地东、北、南三面均为教学楼,处于教学区中心位置,东临博文馆,与博文馆广场的孔子像遥相呼应,形成校园文化的延续,成为传承校园文明的重要场所。命名为“求知”也寓意其中。其间密植黄山峦、法桐、银杏、大叶女贞、玉兰等植物,形成疏密有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动态景观绿地。蜿蜒小路穿插其中,点缀晨读广场等硬质空间,形成幽静的校园绿地景区。
“源远者,立足新起点,开创更加美好之未来。”源远亭记载了新校区建设者们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风雨历程和奋斗足迹,建设者们“抢抓机遇、勇往直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建设精神,熔铸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建大人开拓进取,奋发拼搏。
中国电影院前门楼——老济南的光影记忆
中国电影院始建于1954年8月,位于济南市经四路1号,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是20世纪50年代济南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中国电影院体现了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风格,在设计上提倡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建筑风格相结合,民族风格是指中国传统符号,如大屋顶、玻璃瓦等,社会主义内容是指装饰符号,如工农兵、三面红旗、大炼钢铁等。它的屋顶横梁跨度达24米,曲线优美,全是木结构,没有一根柱子,每一块砖都严丝合缝。堪称中国近代建筑的代表。
2009年3月,这座拥有55年历史的老影院被划入拆迁范围,为保存济南城市的记忆和历史建筑的符号,我校工程加固所将中国电影院前门楼完整保留,包括木柱子、额枋、琉璃瓦等构件,并移至我校进行重建,重建的电影院前门楼在四根柱子后面对应建起四根砖柱,然后上面封顶,覆琉璃瓦。这样,中国电影院的前门楼在保留原件和添加结构之后,形成一个小牌楼。搭建的总高度超过6米,宽度约为11米,每两根柱子之间宽3米多。
走在校园内,修葺如新的中国电影院前门楼四根大柱子红妆妖娆,额枋雕栏画栋,在绿树葱茸的校园里分外惹眼,透过柱间,可以看到雪山,形成中国园林建筑的对景。
中国电影院的异地重建再现了老济南的光影记忆,展现了民族建筑的艺术之美,其独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丰富了学校校园的文化底蕴。(山东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