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海草房: 传承传统营造技艺
中国山东网6月16日讯 (记者 董理)《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让全国观众见识到了威海的海草房。在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内,一座按照胶东海草房规制建造的别具匠心的原生态民居建筑赫然安落于一处僻静地带。这是山东民居展馆,是山东建筑大学在传承历史文化和保护传统建筑技艺的实际行动,构建起省内独具特色“博物馆”式文化景观中的一个鲜明代表。
“海草房再现了胶东民居特色风貌,实践并传承了营造技艺”
中国邮电部曾发行过一系列以各地特色民居为主题图案的邮票。在其中的山东民居邮票上,人们可以看到一处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在原始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一个高高隆起的屋脊,屋顶上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海草。这就是极富地域特色的胶东民居海草房。
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民居之一,在胶东半岛近海边缘,曾经存在着大量这样的村落。目前,在山东威海荣成,现存海草房民居两万多户,分布在荣成317个自然村落中。
“海草房营造技艺是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传承这一技艺,真实再现胶东海草房建筑艺术,邀请了胶东老匠师张起财老先生等人主持建造。过程中,全程录像,每一工艺环节均进行了记录与拍照,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学生观摩体悟、动手实践的结合,客观而言,建筑大学海草房再现了胶东民居特色风貌,其建造过程实践并传承了海草房营造技艺。”山东建筑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高宜生如是说。
研究建筑历史,保护传统建筑,传承建筑文化与营造智慧是至今的山东建筑大学几代学人不懈努力的方向之一。这其中,传统营造技艺这一活态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尤为艰巨,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被拆除,代之以现代住宅,由于海草房民居少有兴建,这一营造技艺频临失传,以海草房为民居博物馆并对公众开放,是建筑大学传承建筑文化,普惠民众,宣传并倡导珍视我们的地域建筑文化的媒介之一。
“建筑大学博物馆不仅仅是物质空间,本身就是建筑遗产”
“作为一个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员,我并不乐于见到这些珍贵的传统建筑搬迁至学校,这实是传统建筑遗产的最后保护手段”高宜生说。
高宜生认为,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历史建筑本身,还应该保护其所处的自然与文化生态环境,这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我们倡导原址保护,呼吁地域民众对于其周围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这是一种文物保护的文化自觉。据高宜生介绍,建筑大学的传统建筑类博物馆在其搬迁前,由于并未划入文物保护单位的范畴,在城市建设中,这些历史建筑濒临拆除,即将消亡,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建筑大学为留存这些珍贵的建筑遗产,集合学校与校友之力,筹措资金,严格采用文物保护的措施,将其搬迁至学校,并尽可能的恢复其所处历史环境,可以说,山东建筑大学博物馆不仅仅是物质空间,本身就是建筑遗产。
至今,山东建筑大学用保护历史文化和建筑遗产的努力与实际行动,构建了国内独具特色“博物馆”式的文化景观。这些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是学生学习的活教材,教育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漫步山东建筑大学博物馆群,除了独具胶东特色的原生态民居海草房,还可以看到行程30公里整体迁移到新校区的民国老别墅,洗尽铅华、浴火重生的凤凰公馆和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火车文化园……这些独具特色的老建筑又被开发建设成为平移技术展馆、山东民居展馆、地图地契展馆和铁路建筑展馆等具有山东地域文化和古建筑文化特色的系列博物馆,实现了建筑文化与建筑科技的完美结合,见证了一所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担当。
“文化遗产不是用来赚钱的,但是它的社会效应是巨大的”
作为记忆与文化的载体,建筑文化遗产忠实记录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是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集合。是不同国别、不同民族间增进了解、促进交流的重要内容,这赋予了文化遗产深刻的意识形态内涵与价值。
但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严重匮乏,山东建筑大学内老建筑及系列博物馆群的建设,大到一栋栋传统建筑的搬迁、复建、再到自成体系的铁路基地、小到一草一木、一石一景的放置,全部得益于社会各界和校友校董的大力支持和慷慨捐赠。即便如此,摆在老建筑保护面前的一个绕不开的拦路虎仍旧是经费问题。
“文化遗产不是用来赚钱的,但是它的社会效应是巨大的。然而,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目前多依赖政府财政划拨,多样性的融资渠道及机制尚未形成,这也是我们研究的层面之一。”高宜生坦陈,“遗产保护目前的局限性在于公众参与机制的欠缺,这个局面必须要打破,文化遗产保护不是文物保护管理部门自己的事情,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与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