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强化"文旅"融合 再创发展优势

25.11.2014  14:31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深化改革实践

  强化“文旅”融合 再创发展优势

  今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作为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山东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快旅游发展?11月17日,副省长季缃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通过深化旅游改革,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再创旅游发展新优势,将山东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旅游强省,成为我国重要的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

   新形势——

  休闲旅游呈现新一轮“井喷”

  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2.62亿人次,人均出游率2.5次;出境旅游9819万人次,消费1287亿美元,均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公众休闲旅游需求市场巨大。”季缃绮表示,旅游是一个综合产业,关联度大、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在当今许多行业普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还没有哪个产业像旅游业一样,市场需求如此旺盛。一到周末、暑期或者黄金周,各个景点到处都是游人如织。”

  去年,我省旅游总收入达到518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9.47%,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3%,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8.3%。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4288.4亿元,同比增长13.3%,明显高于同期服务业和GDP的增速。可以说,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省名符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目前,我国公共假期有115天,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了国民休闲时代,旅游消费成为人们的基本消费和刚性需求。尤其是职工带薪休假的常态化,公众休闲旅游需求呈现新一轮井喷状态。而人口近1亿、人均GDP将近1万美元的山东,旅游市场更为巨大。

   新方向——

  文旅融合为旅游插上“翅膀”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为山东旅游发展插上了翅膀。”季缃绮表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经过近一年考察学习和省市反复酝酿,我省决定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即东方圣地、仙境海岸、平安泰山、齐国故都、天下泉城、儒风运河、水浒故里、黄河入海、亲情沂蒙、华夏龙城。这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是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发展的产物,它既有文化内涵和历史脉络,还有现实市场,符合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文化和经济规律的双重尊重。

  季缃绮表示,文旅融合是要充分发挥我省文化大省的人文优势,深入挖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让文物在保护的前提下“活起来、动起来”;要让旅游元素更加多元,大力培育旅游特色街区、餐饮、购物,以及体验式、娱乐式旅游项目,不仅让游客“到此一游”,而且能够在这里住上两天、三天,甚至更长时间,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此外,我省有许多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村镇,结合正在开展的“乡村记忆”工程,将进行“美丽乡镇、宜居村庄”、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和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打造一批生态宜居型、历史文化型、特色景观型、产业集聚型的旅游小镇和旅游特色村,使之成为山东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新举措——

  丰富提升“好客山东”品牌内涵

  我省是旅游资源大省,也是一个旅游客源大省。去年,山东居民出游人数达到2.33亿人次,接待省外游客2亿多人次。因此,旅游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我省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好客山东’不仅‘响在外’,关键是‘秀在内’。”季缃绮表示,我省将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不断丰富和提升“好客山东”的品牌内涵,真正做到像孔子讲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去年以来,全省各级都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到今年底,全省将建成投入使用游客集散中心62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183处。按照统一规划,我省还将加快“三纵三横”快速客运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强化重点景区、机场、车站、港口等旅游服务和集散功能,实现与城市、景区交通的无缝衔接,解决好游客到景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还将大力加强智慧旅游建设,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发布旅游资源、旅游经济等方面的信息,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深化旅游改革,建立省政府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高效运行的旅游改革发展长效工作机制。同时,强化旅游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建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管理。

  季缃绮表示,我们要将“好客山东”的承诺与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建设结合起来,让游客感悟齐风鲁韵、感悟孔子故里人民的朴实与热情,使“好客山东”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家庭,真正把好客山东的元素融入社会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