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拓宽文创产品研发途径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近年来在国内逐渐起步。起步虽晚,但随着艺术化生存、时尚化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其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近日,国家有关部委《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实施,《意见》将如何指导文创产品研发、推广?山东文创产品开发面临何种现状与问题?本文就是对此系列问题进行的调查与报道。
地域资源“助跑”文创开发
山东文化文物单位对文创产品开发的试点早已开展。据青岛市文广新局产业处处长侯冬梅介绍,2013年,青岛市政府就出台了《青岛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和《青岛市财政局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和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该领域发展,至今,全市国有文博单位研发设计的文创产品近50种,以2014年为例,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845.96亿元。
“秉持‘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品牌理念,青岛市一些国有、民营博物馆充分依托地域资源、挖掘馆藏特色,进行文创产品的自主研发。”侯冬梅举例说,青岛市博物馆开发了以馆藏书画为元素的亚麻抱枕、青岛风光剪纸等产品;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则挖掘其建筑艺术元素,投资百余万元,开发了具有博物馆特色和知识产权的服饰、装饰等文创产品22款。
在山东美术馆、山东省图书馆及济南市的多家文化文物单位中,地域资源同样为文创产品开发“助跑”,并取得显著成效。
山东省图书馆曾利用珍贵古籍文献资源策划了限量版图书《十美图》、《圣谕像解》等,该馆副馆长李西宁介绍,馆藏中还有一批像《济南“五三”惨案资料汇编》、《齐鲁儒学文献珍本丛刊》等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资源,需加大整理并向文创产品转化。在济南市开发的文创产品中,邮册《老舍与济南》等有明显的“济南味道”。“从产品到包装,从内容到形式,我们每一环节不仅考虑到历史内涵、商业价值,还融合了本地特有元素进行创新突破。”济南市文广新局文化产业处处长张宏说。
多元探索带来研发新思路
文创产品开发并非闭门造车。
山东美术馆收藏部主任郭振宇介绍,该馆开发的限量复制品、艺术衍生品等四大类20个品种的文创产品中,有一项便是十分接地气的生活类用品,包括灯具、丝巾等。“像丝巾就以画家画作为基础,用数码印染制作而成。比如,除了著名画家的作品专制外,还有以‘大众明星’倪萍的代表作《温暖的季节》制作的限量纱巾,产品长3米、宽90厘米,观众十分喜爱并致几次断货。”郭振宇说。
与“非遗”元素结合也是各地在文创产品开发中的一个思路。
侯冬梅介绍,青岛在非遗类文创产品开发中,商品化、产业化趋势已十分明显。青岛即墨市移风店镇2015年以来与该市商务局携手打造“农村电商示范小镇”,不仅出售成品鸟笼,还出售各种鸟笼配件、半成品,全村网店经营农户已达40余户;依托民间传统抽纱工艺即墨花边生产的手工创意产品,日前已被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周边6000多人致富。
一些文博单位既肩负着文物与标本的收藏功能,同时也肩负着社会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功能,针对青少年专门设计文创产品,既推动了该类产品研发,又能促进青少年文化知识学习。像威海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就针对青少年人群制作了定远舰、致远舰模型,济南市博物馆也研发了“明宣德青花束莲纹大盘”拼图,这些创意在激活孩子们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更好地记住历史。
人才、理念制约亟需破解
尽管各地文创产品开发纷纷启动,却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多家单位负责人表示,人才短板成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郭振宇举例说,此前山东美术馆有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专职负责衍生品项目开发,但每月薪水按协议招聘只能拿到2000元。“一边是文创产品开发人才奇缺;一边是事业单位招聘与引进政策不够灵活,造成人才无法有效留用。若单单依靠社会人员或在校生支持,则很难完成高质量的作品。”郭振宇说。
“文创产品的创意、设计、生产、营销等,均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如果人才链条断裂、创新意识不强,就容易造成许多产品乃至一批优秀文化资源还停留在以往的小区域内,难以走向市场,体现自身价值。”侯冬梅说。
张宏认为,一些来自体制的束缚也应破除。“文博单位为公益事业单位,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开拓新市场、改进传统管理模式、建立畅通的销售机制,都值得探索。”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廷琦表示,随着深入学习《意见》,文化文物单位应加强创意研发、讲好中国故事,让知识产权为文创产品的开发保驾护航,让体制机制创新搭建起文创产品开发服务平台,从而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传承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