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援藏:文化兴 人心齐

28.09.2015  11:04

一片山前的平地上,白墙红顶的传统藏式建筑在日喀则炽烈的阳光下分外显眼,红旗在村前的广场上迎风飘扬。

南木林县艾玛乡柳果村支部书记米玛高兴地说,“自从有了这个文化活动场所,我们藏族群众就有唱歌跳舞的固定场所了!

刚刚过去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西藏工作重要原则中,“凝聚人心”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两年多来,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在日喀则市以真诚的心态和实干的精神,不断夯实基础,既有扎实的党建工作为抓手,也有实在的民生项目让当地受益,更有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让群众乐在其中。

项目到哪,党建就到哪

援藏项目实施在哪,党建工作就做到哪里,这是山东第七批援藏队伍的真实写照。

  “4·25”尼泊尔地震发生后,烟台市援藏的聂拉木县受到波及。除了在关键时候冲在最前面抗震救灾外,援藏队伍还抽出专门资金300多万元,分别建设了聂拉木镇党群文化活动中心、乃龙乡文化大院、如甲村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受灾群众开展党群活动、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

如今在日喀则,像这样可以为基层服务的场所有很多。在白朗县县委党校,崭新的教学楼刚装修完,党校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这里只有一间教室,连农牧民基本的技术培训要求都满足不了。如今,这里有2400多平方米的教室,预计一年至少能培训1500人次。

日子好了,人心就齐了

习近平谈西藏工作时说,要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站在柳果村,你很难想象,这里一度因为村民经常外出乞讨而远近闻名。从乞讨村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山东援藏队伍在其中付出的努力,是外界难以想象的。在村里的幼儿园,干净明亮的教室,以及免费提供午饭的餐厅,都与过去形成了鲜明对比。村支书告诉记者,过去村里的孩子只能上露天幼儿园,“娃们一个个晒得黝黑,连张上课的桌子都没有,我们心疼也没办法!

  而在桑珠孜区,胡达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青岛市援藏干部组织了旦增等20多名村两委成员和群众到青岛取“致富经”,带回了西瓜种子、胶州白菜种子和先进的理念。如今,这里已经先后建起了146座温室大棚,组建了旅游综合服务社。去年,这个村的人均纯收入从过去的1250元增加到了9500元,日子越过越好。

群众期盼和关注的事情,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山东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日喀则市常务副市长赵志远表示。

重视文化,群众就爱来

在日喀则各地,已经建好或者正在建设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有很多。无论在城区桑珠孜区,还是在一些村子里,这些场所都是藏族群众爱去、常去的地方,这是为何?

去年8月,日喀则火车站通车,成为青藏高原上又一个铁路枢纽。日喀则火车站所在的甲措雄乡占堆村和斯玛村,曾经是名闻西藏的“斯玛卓舞”发源地,如今这两个村子已经搬迁到新的地址,有了比以前漂亮很多的楼房和街道。在此基础上,为了让文化得以传承,以及让老百姓有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当地在村子最显眼的位置,开始兴建一处文化活动场所,老百姓以后能在这里面载歌载舞。

说到底,这些适合藏民族习惯的场所,让当地老百姓在文化娱乐中,享受到了便利,感受到了温暖。群众们爱来,既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