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学者问诊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旧疾” 十大举措力促转型升级
中国山东网9月30日讯 (记者 徐从芬) 山东是个文化大省,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的文化“名片”。然而,山东却不是文化强省,一直以来,存在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区域间发展失衡,创新创意产业不足等困局。日前,在儒商大会论坛会议上,山东大学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潘爱玲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十大举措来破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旧疾”。
潘爱玲指出,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规模总量不足,区域之间发展失衡。具体表现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经济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然较低;无论投入还是产出,都呈现区域不平衡的格局。
二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链条有待延伸。表现为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文化制造业仍占主导地位, 基于互联网和高科技含量的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缓慢;以内容和原创为支撑的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多处于起步或初级发展阶段;文化产业价值链条总体较短,高端价值环节较少,产业附加值总体较低。
三是龙头企业竞争力弱,知名品牌尚未形成。表现为省内国有骨干文化企业改革与创新缓慢,核心竞争力不强;上市文化企业数量稀少,没有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我省尚未形成具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
四是文化产品缺乏特色,商业模式较为雷同。表现为全省各地市缺乏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很多国有企业经营模式具有较强的路径锁定效应;缺乏具有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商业模式跟风模仿较多,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
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潘爱玲也做了详细解读,具体原因有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政策执行效率偏低;高端人才极度短缺,激励机制较为僵化;融资约束较为明显,中介服务发展滞后;跨界融合意愿不强,要素流动步伐缓慢;市场意识较为淡薄,经营机制缺乏活力等五个方面。
要破除这些“旧疾”,最根本的是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对此,潘爱玲有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一是创新管理体制,释放制度红利。具体措施为各级政府应尽快适应新旧动能转换趋势,调整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支持和服务功能;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释放制度红利。二是重视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具体措施为重视文化科技研发和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政产学研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业态进行升级改造,催生文化新业态;进一步优化文化制造业、扶持文化服务业和内容创意产业。
三是挖掘文化资源,推进产品创新;深入挖掘山东丰富的文化资源,推进全省各地市文化产业的均衡发展;赋予齐鲁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用新的文化符号、文化概念和文化品牌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并带动农业、工业和其他服务业的产业转型。
四是培育骨干企业,提升竞争实力。具体措施为打破区域、行业壁垒,通过兼并重组和上市等方式培育核心竞争力和知名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牌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提高龙头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
五是引入社会资本,发挥鲶鱼效应。具体措施为通过设立私募基金和信托计划等渠道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投资领域;发挥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对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撬动效应;设立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文化艺术等文化产业行业投资基金;加强基金管理,提高基金投资效益。六是更新人才理念,完善激励机,设立文化产业人才建设专项基金,对人才实行分类管理和激励;
逐步扩大资本、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范围;改革国有文化企业高管选拔机制和创意人才的激励机制。七是发展中介组织,搭建服务平台。另外还有优化财税政策,提升落实效果;充分开发IP,延伸产业链条;把握消费趋势,扩大文化市场等共十大举措。
儒商大会在济隆重召开,山东文化借势整合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山东文化走向世界指日可待。
作者:徐从芬 编辑:孙岩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