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化善治”蔚然成风

15.12.2015  15:21

  在山东,文化的功用已不局限于乐民、惠民,而是更多地向教化育人、引领风尚层面延伸。以文化为“黏合剂”,齐鲁大地注重法治建设、德治建设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善治”蔚然成风。

   以法治化保障民众文化权利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具体到文化领域,面对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良法保障社会大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是题中应有之义。最近几年,围绕法治文化建设,山东相关部门从自身优势出发加以谋划,亮点频现。山东推动“文化善治”过程中,法律成为根本保障,一方面增强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同时又保障了民众基本文化权利。

  12月1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施行。作为山东首部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条例,条例对山东非遗项目名录的评审作了原则性规定,规范了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的条件、职责和权利、义务,并根据山东实际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月”。

  “山东非遗等文化资源丰富,但相关法律制度设计仍相对缺乏。《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施行,明确了传承人的权利、义务,能让他们在开展传承活动时心里有底。”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说。而在国家级非遗项目“泰山皮影”传承人范正安看来,条例出台有利于各级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强化对非遗项目的支持力度,为传承人的坚守提供法律保障。

  “要积极探索法德结合的工作路径,努力创作紧贴法治建设实践、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作品。要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让法治宣传教育根植基层,直面群众,走进千家万户。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今年11月初召开的山东省法治文化建设暨“法德共进”经验推进会上,山东省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军民如是说。

  文化引领,德治建设深入城乡

  今年9月中旬,在济宁市政德教育基地“三孔”“两孟”,山东省委党校第43期市厅级领导干部进修班的学员在这里参观学习。

  近年来,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干部道德建设,山东探索儒家思想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用儒学精髓培育为政之德,打造干部政德教育基地。济宁市政协副主席戴伟娟认为,这是提升领导干部德政水平的一种新教育模式,可以使领导干部深深体会到如何做人、如何做官、如何从政。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山东注重发挥文化引领风尚的作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德治建设,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

  “作揖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礼节,两手抱拳高拱,慢慢弯下身子,向人敬礼,表示尊敬……”到济宁市泗水县圣水峪镇儒学讲堂“上课”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常带领民众重温这一幕。2012年起,颜炳罡等几位学者走进孔子故乡泗水县,开始一场名为“乡村儒学”的实验,为民众面对面讲授儒学。时至今日,旨在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试点已在齐鲁大地推广开来。

  “当前一些领域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以文化引领社会正能量十分重要而紧迫。”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认为,文化是德治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有更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加以支撑,这方面文化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与时俱进

  公共文化服务是与民众文化权益切身相关的领域。相比以往,如今民众对文化的需求绝非看戏、欣赏演出那么简单,这也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注重与时俱进。在山东,相应的举措一直被接连不断地推出。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底前,在全省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和体育健身需求相符合、具有山东特色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和供给机制。

  这一政策的出台在涂可国看来很有必要,政府文化职能的履行,要从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向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运作,形成立体化、全覆盖的新型文化治理结构。

  今年6月,山东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针对山东省实际情况,该意见突出强调山东特色,以便将更多更优秀、更接地气、更容易为百姓接受的文化产品送到田间地头。

  目前,山东各级文化部门针对本地开展的特色文化服务成效初显。济宁市推动群众文艺队伍注册,通过颁发证书形式规范广场舞等民间文艺队伍管理;东营市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制,将集中在市级的文化资源与基层形成沟通流动;威海市注重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边防、渔民等特殊群体的基层文化权益得到更大满足……

  “文化权利的概念在不断丰富,文化服务的模式也相应地要求创新,这是推进文化治理的前提。”山东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认为,加强文化治理,充分发挥文化的助推器、融合剂作用,有助于提升一个地区的文明素质和风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