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常态下“三农”交出亮眼成绩单
记者从今天(20日)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从截至目前各项数据统计来看,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三农”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多项指标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去年,我省克服了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19.3亿斤,比上年增产13.7亿斤,实现“十二连增”。棉花、油料、肉蛋奶产量稳中有升,蔬菜产量突破1亿吨,水产品产量突破900万吨,远洋捕捞量比去年增长2.3倍,远洋渔业综合实力从全国排名第四跃居第二位。通过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和五大特色产业规划深入实施以及40家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超过9200家,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农产品出口157.4亿美元,占全国四分之一强。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瓜菜基地2226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80%。
改革是发展最大的红利,我省农村各项改革去年扎实推进。超过2/3的耕地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155.8万亩,占到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23.3%。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12.7万和3.8万家,总数全国最多。7651个村进行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启动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托管土地800多万亩。累计改制组建农商行50家,村镇银行达到86家居全国首位。
在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方面,21个雨洪资源利用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发展到6295万亩。南水北调东线干线山东段工程成功试通水、试运行和年度调水;安全引黄河水近80亿立方米,创近20年来最高纪录。建设农村公路1.3万公里,改造农村电网3.6万公里,91%的行政村实现了光纤网络覆盖。我省已累计建设农村新型社区6190个,新建农房485万户、改造危房95万户,1600多万农民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89%的村居实现了生活垃圾标准化、无害化处理。大规模开展水系生态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00平方公里,新造林343.8万亩。全省乡村旅游收入1420亿元,增长31%,累计对1.5万经营户实施了改厕改厨。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我省农村民生改善力度不减。去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1.2万人,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由每人每年2510元提高到2944元,开展的“阳光低保”专项行动让错保、漏保、骗保、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轨后运行通畅,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月65元提高到75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大病保险制度。启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首次实施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取消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农村文化大院达到近7万个。7005个贫困村都选派了驻村工作队,3000多个贫困村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