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秸秆去哪儿了

04.09.2014  09:11

  在山东淄博市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正月十五来淄博看灯,八月十五来淄博看火。”灯,是淄博花灯。作为中国传统花灯故乡之一,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淄博花灯都会吸引众多中外宾客前来观赏,场面颇为壮观;火,则是秸秆焚烧的烟火。以前每年秋后,收获过后的玉米秸秆无法处理,农民只能一把火烧掉,田野里烟火连连,场面也颇为壮观。

  如今再去淄博,当年“八月十五来淄博看火”的戏言已经不再,用淄博市委副书记周连华的话来说,“我们淄博310万亩耕地,主要农作物小麦和玉米,已经连续6年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秸秆焚烧在淄博不再是个问题。”

  在许多地方困扰多年的秸秆焚烧问题何以在淄博“不再是个问题”?近日记者前往淄博一探究竟。

  让农民禁烧,就得为秸秆找好出路

  其实在2008年以前,淄博市对秸秆也是以禁为主,而农民则是以烧为主。尽管每年政府部门都下了严格的禁烧令,并动员大量基层干部严防死守,但收效甚微,农民或者趁下半夜防备松懈时悄悄点一把火,或者看着天要下雨了,一把火烧了,让雨浇在地里。“防不胜防啊!那些年我们淄博每到夏收和秋季平均每月良好天数只有3~4天,老百姓出门要捂住鼻子,回家要紧闭门窗。”周连华回忆说。

  就连航班也多次受到焚烧秸秆的影响。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俄罗斯一个经贸代表团来济南,飞机飞临济南上空盘旋许久就是降落不下来,机组广播说遇到大雾天气。等到飞机落地,俄罗斯朋友下了飞机深吸一口气才明白,这哪里是雾,分明是烟嘛!

  焚烧秸秆屡禁不止为什么?淄博市通过调研发现,大量秸秆遗留在地里,你不让农民烧,让他放在哪儿呢?临淄区凤凰镇东申村农民王见说:“以前秸秆可以用来烧火做饭,后来用不着了。我们也不想烧,可不烧怎么办?没有出路啊。”调研的结果是,不让农民烧秸秆,必须为秸秆找出路。2007年,淄博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2008年,借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时机,周连华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那就是通过秸秆的综合利用就地消化,实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

  确定了工作思路,各项落实的措施接连出台。市委、市政府将秸秆禁烧和转化利用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每年夏收和“三秋”期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深入生产一线指导秸秆禁烧和转化工作,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各区县将目标分解到乡镇、村,各村与农户签订禁烧合同,明确转化方式、补贴标准和双方责任与义务。

  只禁不疏,满盘皆输。淄博市为秸秆转化利用建立了9大模式:深耕还田、青贮、固化、沼气、养藕、生物反应堆、食用菌生产、沤制有机肥、制板。以秸秆为纽带将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等不同经营主体、企业有机链接,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利用链条。为了实现这9大模式,淄博市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综合配套措施。秸秆粉碎还田,需要农机的配合。“当时,背负式收获机械马力比较小,一边收获一边还田,带不动,影响了作业效率,也直接影响了农机手的收入。因此,有些机手采取拆除还田机动刀或定刀的办法,减轻负荷,但这样又造成了还田质量不合格,影响播种的问题,于是我们决定上大马力农机。”淄博市农业局局长许子森说。

  为了调动各级抓秸秆禁烧和转化利用的积极性,淄博市各级财政每年投入1亿多元进行补贴。首先是对购置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补贴,6年来新增80马力以上拖拉机2842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深耕犁等5577台(套),全市农机亩动力和机械化水平一跃为全省第一。其次对秸秆机械还田的地块,每亩补助20元至70元。第三对秸秆转化利用企业进行奖补,从2011年起,市政府每年拿出400万元到700万元支持规模以上秸秆转化利用企业,鼓励以工业化方式对秸秆进行深度开发利用。

  严格的制度和各种操作可行的转化模式,以及各级财政的有力支持,促使淄博市秸秆综合利用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全市玉米秸秆通过粉碎还田、青贮、固化、制沼、秸秆生物反应堆和食用菌生产,转化率从2007年的上升到2013年的93%,连续6年实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的目标任务。同时,秸秆还田使全市地力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为农业连年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秸秆还田:地力提升,节本增效

  走进位于桓台县的供销益农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最显眼的便是停在仓库中的两台玉米茎穗兼收机,前端有传送带收玉米,后端装有刀片即时粉碎茎叶。合作社理事长赵发洲告诉记者,每台背负式玉米茎穗兼收机政府补助2万元,益农合作社自有4台,也可以跨区作业。玉米茎穗兼收机的最大特点,就是一次性完成玉米收获、茎秆切碎回收、根茬破碎等多个环节,既适应了农民传统收获玉米的习惯,又增加了茎秆青贮收获。

  在秸秆还田的生产链条中,最重要的就是理顺政府、农户、合作社、运输户、企业之间的生产关系和利益分配。桓台县的做法是,引导有设备条件的合作社、企业参与实施秸秆转化利用项目,给予适当补贴。农户按每亩80元租用合作社的收割机和运输车辆收割玉米,粉碎的秸秆一部分还田,一部分以每吨140元的价格卖给下游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扣除成本,合作社从一吨秸秆中能净赚140~150元。赵发洲介绍,依靠合作社的农机解决秸秆收割、粉碎、还田,好处很多。一是把农民从繁重的秋收中解脱出来,二是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耕地的生产成本大大下降,而且还提高了下茬小麦的播种质量。三是从此再也没有人烧秸秆了。

  据了解,桓台县1990年就是江北第一个吨粮县。到2013年,35.2万亩小麦全部实现了秸秆还田,35.3万亩玉米,机械还田12.67万亩,青贮7.46万亩,固化15.07万亩。县农工办主任郑桂林说,农机与农艺结合好,两者相互促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在临淄区的富群农机专业合作社,把秸秆还田延长到10个环节的农业生产服务模式: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旋耕——深耕——再旋耕——配方施肥——小麦供种——小麦播种——病虫害防治——小麦收获——夏玉米机械播种。理事长王熜之介绍,整个过程农户只需要支付每亩110元,其他全部由政府补贴。而且政府作为中介平台,农户把钱交给政府,合作社作业完成,由农户签字认可服务,农户如果对服务不满意,合作社还得重做,直到拿到农户满意的签字,合作社才能去政府领取工钱和补贴。“政府就好像个支付宝,得到农户的确认后我们才能拿到钱。”王熜之笑着说。

  秸秆还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推动秸秆还田,淄博市农机化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30.6万千瓦,玉米机械收获、深耕还田作业率居全省首位。秸秆还田使地力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0.16个百分点。秸秆还田还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据测算,玉米秸秆深耕还田,相当于亩施尿素6.6公斤、磷肥6.7公斤、硫酸钾22公斤,每亩节约肥料成本70元,加上粮食增产150多公斤,每亩节本增效约370元。

  秸秆制沼气:农家厨房干净,生态农业红火

  淄川区双杨镇法家村的村口有一个沼气站,几个巨大的沼气发酵罐和储气罐惹人注目,离沼气站不远的法家村,房屋整齐,道路干净。

  法家村的沼气站始建于2008年,利用的是省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的项目,财政补贴125万,村集体拿出400万,现有600立方米厌氧沼气发酵罐2座,1000立方米沼气储气罐2座、日消耗秸秆2.9吨,年产沼气35万立方米,年产沼渣有机肥730吨,沼液0.2万吨。在这里,玉米秸秆粉碎后进入厌氧发酵罐,产生的沼气通过埋设在地下的管网输送到村里的各家各户,沼渣沼液变成有机肥用于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环境、能源、生态的和谐统一。

  目前法家村全村860户的生活用能都是靠这4座沼气罐提供的。记者随机走进一家小卖部,60岁的店主圣大娘告诉我们,全家人一天三顿饭,加上早上炸油条卖早点,一天下来大概使用沼气0.8方气,比起天然气节省了近三分之二,一个月用气不到40元钱,而且沼气很清洁,厨房不会像过去烟熏火燎的,并且气足稳定,还省去了换煤气罐的力气活。

  法家村村支书宋锡峰带着我们参观了他们占地600亩的“大自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这里主要从事蔬菜、花卉、果树、果品的种植和销售,所谓“大自然”,所有的蔬菜、水果都是无公害生产,使用的肥料是法家村沼气站产生的沼液和沼渣。随手摘了一颗小番茄尝尝,有一种久违的清甜。而在种植基地旁边,有着全国最大的黄粉虫养殖基地,黄粉虫以麸皮、尾菜为生,宋锡峰介绍说,不要小看了这些肉呼呼的小家伙,它们浑身都是蛋白质,晒干后价格惊人,以4万一吨的价格出口欧洲,可用于制作护肤品。

  丰富的秸秆资源为沼气发展提供了条件,目前全市已建成户用沼气池10.1万个,可消耗秸秆20万亩,节约用煤2.5万吨。户用沼气的发展,减少了污染排放,有效改善了城乡空气质量。

  秸秆青贮固化:吃干榨尽,附加效益最大化

  在淄博,玉米秸秆除了粉碎还田和生产沼气外,还通过青贮、固化等手段,在多个领域被广泛利用。一棵棵、一亩亩秸秆,从头到尾被吃干榨尽,实现附加效益的最大化。

  高青县大地黑牛产业园,牛舍旁边挂着一个牌子,上书“黑牛幸福生活馆”。伴着《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那些黑牛在牛栏中或坐或立,怡然自得。牛舍下面是秸秆粉碎后铺成的发酵床,屋顶吊着电风扇,每一头牛的上方还垂下一个按摩棒,牛如果喜欢,可以自己上前蹭蹭,做个按摩。牛舍高大宽敞,空气中闻不到一点饲养牲畜的异味。

  “大地黑牛”是淄博市引导企业实现秸秆转化利用的一个典范,一年能消耗10万亩玉米产生的秸秆。这些玉米秸秆不仅仅用来喂牛、制作发酵床,董事长助理樊玉龙为记者打开生产车间,我们才发现“大地黑牛”的生产奥秘。

  从合作社收上来的带穗玉米秸秆,粉碎后可作为杏鲍菇菌棒的基质,这些菌棒被保存在10℃左右的冷库中进行工厂化培育,19700平方的菌棒日产杏鲍菇20吨。菌棒在杏鲍菇的生长过程中经过发酵产生菌蛋白,又可作为饲料,能提高牛肉中的蛋白含量。同时玉米秸秆通过饲养黑牛过腹后产生的300吨的粪便经微生物技术处理,可生产沼气2万立方,沼气用于发电,自用后还可以并网,沼渣沼液则成了有机肥,用于5万亩地的蔬菜种植。这里所呈现的分明就是一条围绕玉米秸秆而形成的多功能的生产链。

  秸秆的综合利用促进了淄博畜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有100头以上标准化奶牛场36个,肉牛场61个,牛存栏量达到23万头,比2007年增长25%,其中山东黑牛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玉米秸秆进入森源秸秆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则进入另一种循环系统。公司通过自己的收集系统从合作社收购秸秆,经过晾晒、铺膜收贮,然后对原料烘干,再次细粉碎,除尘入料仓,经压缩制粒,再冷却包装,形成了固体颗粒。

  我们在森源的生产车间看到,一台压缩机器由三个人操作,旁边有开叉车的把刚装袋的产品运走,空气中能闻到青贮后带酸味的芳香,这种芳香能刺激牛羊的食欲。目前森源生产的固体秸秆主要用于做牛羊饲料。森源公司的董事长宋苓元告诉记者,公司2007年成立,最初是做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后来逐渐扩展为能源、饲料、基料和燃料。目前年产6万吨秸秆颗粒,可转化12万亩的农作物秸秆。“目前我们公司在全国率先发布了生产标准,成为山东省第一家秸秆颗粒商检自检企业,生产的玉米秸秆颗粒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

  据统计,目前淄博市已有秸秆转化利用企业108家,玉米秸秆转化利用量在5000亩以上的企业达到67家。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秸秆的附加值不断提升,每亩秸秆能给农民带来200元的收入。

  处暑过后,中秋渐至,尽管很多地方正面临一场严重干旱,但在淄博,田野里的玉米依旧长得茁壮。要不了多久,赵发洲就该指挥着合作社的4台背负式玉米茎穗兼收机开赴田野,开展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作业,法家村也要为沼气生产储存更多的玉米秸秆,森源公司为设在各乡镇的秸秆收购点早已腾空了5万吨的青贮池……有了这些,秋收的时候,老百姓不必再紧闭门窗,更可以大口的呼吸……(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