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国资委第一书记精准扶贫推动农村旧貌换新颜
【原文刊载于新华网: www.sd.xinhuanet.com/cj/2017-02/16/c_1120479229.htm 】
脱贫攻坚,既要确保扶贫对象尽早脱困,更要立足长远谋划可持续发展。山东省国资委张庆旭、王彤、卢永生、肖永达和柴哲五名第一书记2015年2月驻村任职以来,构建以“产业带动、增收服务、民生保障”的“三位一体”精准扶贫工作体系,以产业增收为抓手,实现了扶贫快速见效和夯实村级发展基础的有机统一,帮包的沾化县大高镇谭家、台一、铲头李、单家和台四五个贫困村6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产业精准带动,“冬枣树”变“摇钱树”
冬枣种植是沾化县大高镇台四村的主导产业。然而,前些年当地许多村民发现,种冬枣收益一年不如一年了,从客商上门收购沦落到拉到市场低价都卖不掉。
山东省国资委驻沾化区大高镇第一书记工作队刚到大高镇,就遇到这样的难题。队长张庆旭介绍,经过市场调研,工作队发现,近年当地传统的种植模式导致了冬枣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种枣不挣钱,不种没出路”,成为枣农面临的普遍问题。他认为,冬枣作为帮包村优势主导产业,不是没有发展前景,而是需要打造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
综合权衡群众意愿与项目基础、短期脱贫与长期效益、稳定性与风险性等因素后,工作队确立了发展冬枣日光大棚、冬枣储存气调库的产业项目发展思路。
思路有了,说干就干。工作队利用扶贫资金300万元,按照“村户共建、收益共享”和贫困户优先的原则,建设冬枣日光大棚270亩、高标准钢结构大棚7亩和总容量520吨冬枣贮存气调库17个,并发挥大棚和气调库协同效益,形成冬枣销售聚集优势,吸引大客户进村收购。
为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冬枣品牌,第一书记们顺应旅游经济趋势,协调资金100万元,撬动地方政府投资260万元,规划建成了集旅游采摘、休闲娱乐、民俗游览于一体的千亩冬枣采摘园,通过吸引游客观光采摘,提高冬枣销售附加值。每当冬枣成熟时节,园内游客络绎不绝。铲头李村枣农宋德利说:“以前是俺自己摘枣卖枣,现在是坐在地头等着收钱就行了,第一书记这个法儿真好!”
在围绕特色产业上项目的同时,工作队精准对接国家扶贫新政策、新方向,协调资金175万元建设总装机容量190KW的光伏电站3座,扶持畜牧养殖、酱菜加工等产业发展,形成了“以冬枣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因户施策”的产业扶贫格局,为帮包村长期收益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仅产业扶贫一项,每年可为5个帮包村集体增收70万元,受益群众直接增收400万元以上。
产业项目让村集体和枣农受了益,但如何使其他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是工作队最关心的。为此,5个帮包村因村制宜制定了《产业项目收益分配方案》,通过收益量化分成、差额补足等分配方式,将脱贫措施精准到户、到人,规范明晰项目收益分配管理,初步形成了贫困户增收脱贫长效机制。并通过金融、就业、教育、助残、保险等相关扶贫政策施以帮扶,实现各类贫困群体全覆盖。
增收服务精准,“小冬枣”卖出“大价钱”
2015年是沾化冬枣的丰收年,但是却出现了大面积滞销。“满满一三轮车红枣才卖了五百多块钱,好多年都没这种低价。”贫困户韩秀清说。
张庆旭介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农户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没有稳定的市场和渠道,没有消费者认可度高的品牌,因此很难实现稳定的收入和理想的回报。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自产自销、等客上门的销售模式。
为此,工作队重点在开拓营销渠道上下功夫。首先,改变贫困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闯市场的模式,成立了国惠冬枣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名义对接市场,集中优势力量,形成规模经营。其次,工作队利用网络营销趋势,联合大众网等新媒体,以山东众筹网为平台,成功推出两期“沾化冬枣公益众筹项目”,筹资近80万元,通过电商、网购方式,以高出市场近一倍的价格,让枣农实现增收。
在此基础上,工作队发挥主观能动性,盘活线下营销渠道。他们联合蓝海酒店集团,建立“蓝海酒店集团沾化冬枣绿色基地”,并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通过“集团采购+高端定制”的模式,为枣农推介高品质冬枣。
两年来,工作队共帮助枣农销枣增收近百万元,扩大了帮包村冬枣销售,提升了沾化冬枣品牌形象,让枣农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台一村枣农段井文的冬枣更是卖出了30元一斤的高价,他说:“现在卖一斤枣的收入比过去卖5斤都高,‘小冬枣’真成了‘金疙瘩’。”
销路畅通了,冬枣品质也必须跟得上。工作队又在提高枣农种植管理水平上做起了文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先后组织干部群众320余人次,到山东农业大学、滨州市委党校、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及区内多个成功致富项目观摩考察,组织种植能手参加全市新型农民培训;邀请冬枣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培训,解决了技术难题,培养了种植骨干。
两年来,5个帮包村的冬枣品质有了质的飞跃,先后有十几户枣农在沾化区、大高镇冬枣评比大赛中分别荣获金奖、银奖,实现了冬枣发展由重数量到重品质的发展观念转变。
在工作队坚持不懈抓品质、拓市场的努力下,从产业项目的后续过程管理及终端销售等环节提供精准配套服务,确保了产业项目效益的最大化。单家村支书李云明说:“第一书记不只给我们建了项目,还给我们带来了技术、开拓了市场,我们一定要利用好、经营好这笔宝贵财富,让村里老百姓长期受益。”
民生保障精准,群众“痛点”变“亮点”
道路平坦、环境优美、人心思齐,已成为谭家村等5个帮包村现在的普遍写照,与昔日破烂不堪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入村之初走访调研中,工作队发现群众对出行难的问题反映最为强烈。为此,工作队率先从群众最大的“痛点”切入,统筹利用行业扶贫资金及协调资金1200余万元,对5个帮包村进行了村庄道路及配套设施综合整治工程,修建村内道路16.7公里,硬化生产路9.8公里,衬砌排水沟12公里,清淤灌溉沟渠9公里,巷道铺砖1万平米,整修地上渠0.5公里,修缮桥涵5座,一举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帮包村最大的民生问题,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奠定了帮包村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进一步改善村居生活环境,针对村民普遍关心迫切需要的民生诉求,利用各类扶贫资金近440万元,有针对性的开展了绿化、亮化、美化等民生工程。5个村完成旱厕改造510余户;5个集办公服务、文化书屋、健身娱乐于一体、设备设施齐全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已建成投用;先后完成低压电路升级改造、电增容及自来水管道改造工程……
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既全面完成和提升了“五通十有”目标,又显著改善了村容村貌整体形象。村里过去泥泞不堪的小路变成了条条宽敞的大道,过去的垃圾场、臭水湾变成了现在的文化广场、健身公园。“我都80多岁的人了,没想到老了还能享福,现在不但路好走了,还能到广场去听戏,多亏俺村来的第一书记!”谭家村谭友清老人说。
在改善村级公共设施“硬件”的同时,针对精准识别的贫困户和特困人群,适时开展走访慰问及救助活动,累计救助困难学生26人次、特困户18户、失独家庭4户,义诊服务群众500余人,为20户特困群众修缮了房屋,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赢得了干部群众广泛赞誉。
构建产业带动、服务增收、民生保障“三位一体”的精准扶贫工作格局,坚持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让老百姓有一个稳定增收渠道,享受一系列普惠性民生设施保障,是山东省国资委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