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 助推“海丝路”申遗

24.06.2015  18:44

  24日上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家省级水下考古专业研究机构。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为山东省文物局所属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全省水下文物的调查、保护、发掘和研究工作。图为水下考古队员对沉船及周边文物进行清理。

   中国山东网6月24日讯(记者 姜瑞丽) 24日上午,2015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山东主场系列活动在济南唐冶新区山东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项目工地举行,以此为标志,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家省级水下考古专业研究机构。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为山东省文物局所属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全省水下文物的调查、保护、发掘和研究工作。中心内设办公室、水下考古研究室、技术与装备室、出水文物修复室。

  山东北临渤海,南接黄海,拥有三千多公里海岸线和众多优良港湾,自古以来海上水路运输发达。在山东辽阔的海域和内水水域,保存着大量的沉船遗址、水工设施、文物遗存。

  据介绍,水下考古在山东开展得比较早,山东堪称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源地之一。1979年,青岛市博物馆就组织潜水员在琅琊台鸭岛海域考古,打捞明代青花瓷30余件。1989年至今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六期水下考古培训班,有三期在山东举办或实习。1991年至2008年,国家博物馆多次组织对长岛各岛屿、青岛周边海域等进行调查,对琅琊台鸭岛沉船遗址进行了发掘。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会同青岛市文物局,调集山东及其他省市水下考古力量,组建成立了山东省沿海水下普查考古工作队,调查水下疑似点30余处,确认沉船遗址2处,线索14处。2012年开展了大运河济宁段南阳湖中运道水下物理扫描探测和考古勘察,为申遗提供了详实考古资料。2014年9月4日,国家文物局在青岛召开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青岛中苑码头举行了“中国考古01”号考古船首航仪式。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青岛设立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20多年来,山东省借助国家力量,先后培养了9名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初步建立了一支能力较强的专业化水下考古队伍,并对山东沿海进行了多次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和发掘。全省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填补省内陆河流湖泊水域调查空白。目前明清沿海海防设施保护总体规划已获立项,东平湖水域及其周围淹没区遗址调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正式启动。

  近年来,随着国家海洋强国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山东省蓝黄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加强水下考古成为山东文物工作的紧迫课题。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行业,跨区域作业、跨部门协调难度日益加大,工作日趋繁重。随着水下考古工作的开展,山东水下考古力量捉襟见肘,分布又相对分散,亟需整合力量和资源,建立专门机构,强化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为此,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要求,山东省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相关调研工作。今年2月12日,山东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作为全国首家省级水下考古专业研究机构,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成立,对于推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助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申遗,促进山东蓝黄经济区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
山东旅游景点娱乐场所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
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日前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旅游景点和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