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物流产业发展状况

03.09.2014  17:33


现代物流业是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流通加工业等一体化发展的复合型服务业,不仅具有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的作用,而且在推动制造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态模式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培育和发展,将其列入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六个重点之一,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措施,不断创新物流模式。2012年山东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0013.2亿元,比上年增长9.8%。经济的平稳发展为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全年物流运行形势总体良好,物流需求不断增加,运行效率有所提高,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物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日趋完善,物流企业整体管理运营水平逐步提高,全省物流园区规划日趋合理。“十二五”期间,山东将进一步提升现代物流业在全省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力争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完成4800亿元,年均递增11%。现代物流业正在构筑起我省经济发展大动脉,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但同时也应看到,我省物流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物流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物流集约化程度偏低、物流企业成本较高等。面对当今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物流企业唯有立足国际化视野,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才能推动我省物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2012山东物流业总体运行现状




(一)社会物流总额较快增长




2012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150352.9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117719.6亿元,增长12%,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78.3%;省外货物流入总额14345.6亿元,增长17.2%,占9.5%;进口货物物流总额7373.8亿元,增长3.6%,占4.9%;农产品物流总额6168.3亿元,增长17.6%,占4.1%;再生资源物流总额2141.9亿元,增长22.3%,占1.4%;省外货物过境出口总额1458.2亿元,下降1.2%,占1%;单位与居民物流总额1145.5亿元,增长20.4%,占0.8%。




从物流实物量来看,货物发送量完成33.42亿吨,同比增长5.49%;其中铁路发送货物2.37亿吨,同比下降1.82%;公路发送货物29.68亿吨,同比增长6.22%;水路发送货物1.37亿吨,同比增长3.46%;航空发送货物15.79万吨,同比增长2.33%。管道运输长度10035公里,输送天然气66.5亿方、原油5000万吨、成品油887万吨。




 




图一:2012年山东物流总额构成图(%)








从城市物流总规模和占比看,全年17市物流总额过万亿的市达到7个,依次是青岛(24797.4亿元),占比14%、临沂(19244.7亿元),占比10.9%、烟台(16615.2亿元),占比9.4%、潍坊(13681.4亿元),占比7.7%、济南(13455.8亿元),占比7.6%、淄博(13371.2亿元),占比7.6%、东营(11347.7亿元),占比6.4%,东营市物流总额首次过万亿。七个市的物流总额合计占全省的63.6%。另外,全年聊城、德州、泰安物流总额超过8000亿元;济宁、威海、滨州超过7000亿元。从物流总额的构成来看,各市物流总额及其占比客观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特点。农产品物流总额占比较高的分别是济宁(10.8%)、潍坊(10.5%)、烟台(9.4%)三个农业大市;工业品物流总额占比居前三位的是青岛、烟台和潍坊,分别为12.7%、10.8%和9.2%;进口物流总额占比居前三位的依次是青岛、日照和烟台,所占份额分别是27.7%、18.3%和16.6%(见附件1)。




 




 




图二:17市物流总额占全省情况(%)








(二)物流业增加值保持平稳增长




2012年全省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721亿元,增长11.6%。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4%,比去年上升0.1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6%,比去年下降0.5个百分点。




从各市物流增加值总量来看,青岛市643.1亿元,高居榜首;其次是临沂380.2亿元,济南341.7亿元排第三。从发展速度上看,泰安、菏泽和东营分别以18%、16.9%和14.6%的增速排名前三。从占当地同期生产总值的比重看,以临沂市(12.6%)最高,其次是莱芜(9.8%)和日照市(9.4%)(见附件2)。




(三)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略有下降




2012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8852.3亿元,增长9%。其中,运输费用4943.1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5.8%,比重比去年下降2.9个百分点;保管费用2893.3亿元,占32.7%,比重比去年上升2个百分点;管理费用1015.9亿元,占11.5%,比重比去年上升0.9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为17.7%,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物流运行效率有所提高。




图三:2012年山东物流费用构成(%)




 




 




 




 




 




 





(四)全省物流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




2012年全省物流相关产业固定资产2878.6亿元,增长24.1%,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物流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9.5%,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1128.4亿元,增长8.5%;仓储邮政业投资475.3亿元,增长41.8%;贸易业投资1274.9亿元,增长34.9%。2012年全省物流相关产业新增固定资产1806亿元,增长18.8%。




分市来看,物流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前三名依次是烟台、青岛和威海,分别为401.7亿元、357.5亿元和264.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14%、12.4%和9.2%。从增速来看,德州、潍坊和济宁分别以89.7%、64.7%和57.2%占据全省前三名。




 




图四:各市物流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13年,随着全省经济平稳向好发展,物流市场需求增长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但当前,多数物流企业面临的成本上升压力依然较大。




二、近年来我省物流业进入快速成长期,主要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一)物流市场需求增加,物流企业核心群体初步形成




全省80%以上的规模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服务功能,建立了一大批以企业集团内部服务为主,逐步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企业。物流需求不断增加,形成了分离分设物流中心、合资合作物流公司和全面外包等不同形式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供应链管理有新的发展;商贸物流加快发展,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已有和在建物流园区339个,物流中心407个。骨干物流企业661个。先后有23家进入全国物流百强。142家入围全国物流税收试点企业,72个物流品牌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物流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应用




山东省交通与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铁路、公路、海港、内河水运、航空、管道交通四通八达,“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等级公路网已经形成,公路通车里程24.4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975公里;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501个,年吞吐量10.67亿吨;铁路里程4211.7公里,专用线500余条;民航机场8个,航线270条,其中国内航线213条、国际航线57条;输油气管道长度达到10035公里。近年来全省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四大行业运输方式换算周转量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仓储、运输、采购、客户关系等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90%以上的物流企业建立了局域网,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应用开始普及,RFID等技术在车辆监管、物品定位、自动识别分拣、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等领域得到深层次应用。




(三)行业物流发展快速,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水平逐步提升




全省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钢铁、煤炭、轻工、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医药及农产品等行业不断整合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关系,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专业化物流供应链模式逐步形成,涌现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如以危险化学品物流为主的依厂物流、用国际集装罐运输化工产品的烟台德华物流,以图书物流为主的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等。物流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卡车航班、保税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效凸显




2010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以来,推动85%以上的制造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方法实施流程再造,启动的185个示范工程项目,带动作用明显。潍柴动力、山东海化集团、首钢东星、鲁南制药等制造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以上。山钢集团推进水铁联运和供应链整合后,年降低物流成本3亿元。山东立晨物流与临工沃尔沃联动发展,提供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服务,联动发展合作后2010年为临工沃尔沃节约物流费用30%。




(五)物流园区建设如火如荼




自2009年以来,山东各种功能的物流园区建设进程加快。济南市政府计划在济南长清征地1500亩,建设以安全食品为特色的、监控追溯检验检测为技术支撑的、主要辐射省内外的现代化济南农产品物流园。青岛市将投资2.5亿元建保税物流园区作为“区港联动”的载体。烟台规划了23平方公里兴建大型国际物流综合园区。




物流园区的建设应依托产业集群、依托商贸市场、依托交通枢纽、依托信息科技,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区域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和联动效应。如济南市着眼于为全市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这个大局,在城市东南西北的城市郊区间建设了四大园区,各个园区功能分工各有侧重点,实行差异化经营,优势互补,科学发展。其中位于济南市主城区北大门的盖世国际物流园,依托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居民生活物资配送优势,建成了一个集储运、流通、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区。2010年,园区实现营业收入220亿,日均人流量6万人、车流量1.2万辆、货流量5万吨。




高密充分利用青岛的交通优势,以济青高速公路和胶济铁路为轴线,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为重点的服务业。投资100亿元规划建设了姜庄商品、朝阳铁运、胶河疏港、晟绮通关四大物流园区,作为对接青岛、融入“蓝黄”的重要节点,目前已引进物流项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完善,促进了多式联运快速发展。




(六)三大港口吞吐量创新高,释放经济向好信号  




     截至2012年12月底,全省沿海港口吞吐量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正式迈入10亿吨行列,同比增长10.88%,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增量为全国第一。青岛、烟台、日照三大港货物吞吐量完成分别完成4.07亿吨、2.03亿吨、2.81亿吨。青岛港吞吐量突破4亿吨,同比增长9.5%,稳居全国第五、全球第七;烟台港自2007年跻身沿海港口亿吨俱乐部之后,仅用5年时间又跨过两亿吨大关,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营业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日照港外贸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增速最高,均在18%以上。三大港口吞吐量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山东省乃至我国物流业务量的整体回升。2013年山东将有望拥有三个3亿吨大港,港口强省地位进一步巩固。




(七)冷链物流发展空间巨大




山东省农产品资源丰富,随着冷链物流技术不断发展,居民膳食结构不断改善,新鲜农副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农产品冷链物流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现代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将得到广泛推广;二是冷链物流将由企业自营向社会第三方转型。从生产商、供应商和销售商单独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逐步转变为由多元投资者建立社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实施共同配送;三是科技进步将为冷链物流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09年,国家有关部委把我省作为全国唯一的“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同时,国内物流领域唯一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山东,这都将有力带动我省冷链物流科技和信息化的加快发展。




三、我省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讲,近年来山东物流业运行效率有所提升,信息化程度逐年提高,供应链一体化程度也在变强,发展势头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但应看到长期掩盖在高速增长下的一系列问题和不足也在日益突显。




(一)物流整体产业层次水平不高,高端物流功能亟待加强




我省物流业总体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特别在本市土地、交通、人力等投入要素成本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提高物流业的增值能力。




(二)物流集约化程度有待提升




物流设施的相互衔接和社会化运营水平仍然较低,物流业小微型企业占比高,多数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其专业服务能力欠缺和“散、乱”现象并存,产业集中度较低,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




(三)物流标准有待规范,物流运行方式亟待进一步转变




一是物流主体标准不规范。物流市场主体庞杂,物流企业集中度不高,竞争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比较严重,诚信体系建设有待于加强。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急待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整合。二是物流技术标准不规范。传统运输、仓储等物流环节的节能减排和交通组织压力较大,全社会运用信息化有效配置物流资源的能力仍显不足,各物流环节标准化的统一和宣传贯彻力度有待加大。




(四)现代物流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突破




物流一体化运作需要尽快改变条块分割管理,鼓励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运作的财税改革刚刚起步,发展物流总部、物流金融等高端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外部管制。这些,要以更大的改革开放勇气和不断创新的办法来加以解决。




(五)物流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




一是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加大。随着人力、土地、燃料等成本不断升高,影响物流企业运营的各要素价格呈上升态势,加上市场竞争加剧,物流服务效益难以提升,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2008年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费约占总费用的30-40%,到2012年第一季度已经上升占到了55-65%,其中燃料成本占40%左右(运输营业税与新增加的燃油税重叠),过路过桥费占20%左右;另外,有些运输企业营业税还要附征2.5%所得税,企业无论是否有利润,都要预征,并且存在只征不返的情况。一些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税收管理、税赋不甚合理。首先,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政策均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税目,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在实际经营中,综合型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互相重叠,很难区分运输与服务收入,税务机关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征收。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如,物流园区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合计17%,除此之外还要缴纳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约占收入的25%,过高和不甚合理的税负严重制约了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部分,同级财政等额予以扶持补助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主辅剥离积极性受影响。据有些制造企业反映,物流业从制造业中剥离,虽然增加了地方税收,培植了地方财源,但就企业而然,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要高出10-20%。如果没有较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物流市场得不到更有效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些运输企业和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开据发票困难,有关政策尚未配套、落实不到位,便选择政策优惠的省份代开发票和注册公司,从而造成地方税源严重流失。




(六)物流园区建设需进一步规范




物流园区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有些市、县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综合性的园区建设较多,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园区相对较少,园区的服务功能低,定位不明确。调研发现,近几年一些地市,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时,不顾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物流规模,不考虑与当地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的结合,为建园区而建园区,简单的认为贸易市场就是物流综合园区,盲目跟风建设,更有甚者为了跑马圈地,享受一把物流优惠政策,结果是一方面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土地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设计规划的不尽合理,造成园区土地的浪费。如何防止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合理规划、整合物流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物流园区功能,是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




(七)专业化物流管理和精细化服务水平不高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加快,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结合,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多业联动融合发展是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关键。




(八)物流专业化、国际化人才严重匮乏




目前,我省物流产业专业人才十分稀缺,高端物流人才更是匮乏,至今仍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而且这些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又大多侧重于工业产品物流,真正精通现代物流业的专业人才可谓凤毛麟角。这一现状势必会影响我省物流企业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势必会严重制约我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合作进程。




四、我省物流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规划




(一)物流业重点区域布局




根据我省的自然地理条件、行政区划、各地经济发展特点和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我省的物流发展区域划分为六大物流区域,即港口群物流区域、鲁中物流区域、鲁南物流区域、鲁西南物流区域、鲁北物流区域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物流区域。




1. 重点区域布局




(1)港口群物流区域。港口群物流区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是发展国际物流的主要通道,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的条件和优势。充分发挥港口设施功能完备、经济外向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优势,重点发展外向型和辐射型物流,继续加快疏港铁路和公路的规划和建设,提高港口的集疏运能力。




(2)鲁中物流区域。以济南、淄博为核心,以泰安、莱芜为重点,大力发展综合运输,推进多式联运,着重发展陆路综合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及辐射全国的中转物流。形成连接省内各主要城市,辐射冀、豫、苏、皖等周边省份的物流中转基地。加快与半岛港口城市的通道对接,合作实施“大通关工程”,形成一条畅通的国际物流通道。构建完善的农村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建设有利于农产品交易、加工、包装、存储、运输的物流系统。




(3)鲁南物流区域。以临沂为核心,以日照为重点。临沂重点发展商贸物流,通过发展商贸经营、会展、电子商务等物流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形成辐射华东、华北、中原等地区的商品集散地。日照重点发展矿石、煤炭等大宗物资港口物流,建设临港产业,形成港口与内陆腹地的进出口货物集疏运中心。




(4)鲁北物流区域。以德州为中心,以聊城、滨州、东营为重点,大力发展连接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内陆的中转物流、农产品物流。




(5)鲁西南物流区域。以济宁为核心,以枣庄、菏泽为重点,利用京杭运河水运成本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内河水运物流,推进公铁水联运物流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煤炭、矿石、石膏等大宗物资为主的转运型物流中心。




(6)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物流区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物流区域以东营、滨州为核心,以莱州市、潍坊市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乐陵市、庆云县、高青县为重点,发展服务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高效生态物流,成为连接山东半岛、京津冀、辐射东北亚的物流枢纽。




2.物流节点城市。根据各地的产业特点、发展水平、设施状况、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2个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7个省级物流节点城市、8个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和29个县级物流节点城市。




(1)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2个




济南:发挥省会城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区域中心城市和南北交流、东西交流、国内外交流的三重枢纽地位的优势,加快发展转运和分拨物流,形成北连京津大都市圈,南通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西与山西、河南等能源基地相通、东与山东半岛相接的多种运输方式交汇的陆路中转物流中心城市。




青岛:以建设东北亚综合航运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为目标,发挥青岛港为龙头的港口群带动作用,依托布局合理和功能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构建起辐射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中心。




(2)省级物流节点城市7个




东营:发挥处于京津唐与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及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部的地理优势,构建立足黄河三角洲,面向晋冀和环渤海地区,海陆空相结合的物流运输网,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物流城市。




烟台:依托烟台港、烟大铁路轮渡、铁路和高等级公路网优势,加强公路、铁路、港口、民航的相互连接,发展成为面向内陆腹地、东北三省和东北亚的重要物流枢纽城市。




潍坊:充分发挥作为山东半岛物流枢纽城市作用,继续推进“青烟潍物流一体化”发展,协调建立青岛港、烟台港与潍坊港物流发展一体化战略协作关系。




济宁:发挥京杭大运河北段上重要枢纽城市作用,依托京杭运河“黄金水道”优势,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形成煤炭为主、多元发展的港口物流业,打造“运河物流”品牌。




临沂:充分发挥在区位、交通和商贸流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建立连接江苏、辐射长江三角洲,联通日照、连云港的商贸物流基地,服务于省内外商贸流通和经济建设。




德州:充分发挥铁路、公路连接京津塘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势,承接国家贯通南北物流通道节点的任务,建立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商贸等为主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淄博:发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及省会城市经济圈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建设大型疏港物流基地和为港口配套的货物分拣包装配送中心,打造服务周边的“旱码头”。




(3)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8个




枣庄:依托京沪铁路、高速公路和内河航运交通运输的优势,以水铁联运作为物流业发展的重点,建立水铁联运的煤炭、建材物流运输体系,建立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城乡统一配送体系。




泰安:充分发挥泰安地处京沪交通要道,京津与苏浙沪联系的必经之地,省内南北交通联系聚集点及京杭运河北延工程开工建设的得天独厚区位和交通优势,重点发展汽车配件、煤炭、钢铁加工、石膏等制造行业物流。




威海:建立以港口联盟为依托,以航空、铁路、公路为基础的港口物流节点城市,服务于区域内橡胶轮胎、造船修船、纺织、海洋食品等行业物流发展。




日照:建立以铁路、公路为基础的港口物流节点城市,大力发展煤炭、矿石、钢铁、木浆、大宗货物商品及进出口物流基地,服务于国家东西通道的集疏运。




莱芜:搞好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的衔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在产业集聚区、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物流基础设施,打造成为产业服务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聊城: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建设煤炭、有色金属、汽车、农用车和粮食等综合物流园区,发展成为冀鲁豫交界地区综合物流服务枢纽。




滨州:充分发挥纺织、造纸、有色金属、汽车零部件、交通装备、通用航空器等产业优势,依托港口、铁路、高等级公路,积极发展专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城市配送,形成对接天津滨海新区、融入济南城市圈、辐射环渤海经济圈和半岛城市群、服务黄河三角洲经济区的鲁北物流中心。




菏泽:依托新菏兖日铁路、京九铁路、日照至东明高速公路等骨干通道,发挥辐射江苏、安徽等周边地区的优势,重点建设农产品、农资、商贸综合物流园区(中心),成为鲁苏豫皖交汇地区的商贸物流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基地。




(4)县级物流节点城市29个。




从经济基础条件好的县市区选择29个作为县级物流节点城市,分别是:章丘市、胶州市、淄博市临淄区、桓台县、滕州市、广饶县、龙口市、莱阳市、青州市、寿光市、兖州市、嘉祥县、金乡县、新泰市、肥城市、文登市、荣成市、日照市岚山区、莱芜市钢城区、郯城县、禹城市、齐河县、临清市、茌平县、博兴县、邹平县、曹县、单县、东明县。在县级节点城市,可以根据产业和社会服务需要,适当建设物流中心、配送中心。




(二)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1.物流交通通道规划建设




(1)公路。完善“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提升干线公路网,统筹农村公路网,推进智能交通建设,构建强有力的路网综合保障体系。加快东西、南北大通道、省际高速通道建设,加快疏港公路建设。




(2)铁路。加强与港口、公路的衔接,发展多式联运,提高货物流通速度。重点构造“四纵四横”铁路骨架,使铁路覆盖全省大多数城市、重要港口和工矿企业集聚区。




(3)水路。以青岛港为中心,以日照、烟台港为两翼,全力构建沿海港口集装箱、矿石、原油、煤炭、旅客5大运输系统,稳步推进中韩、中日陆海联运汽车运输项目,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港口建设。




(4)航空。加大开放程度,提高吞吐能力和竞争力,优化航空运输网络,形成以济南、青岛区域性枢纽机场为骨干、支线机场为补充的航空运输格局。




(5)管道。发挥管道运输的优势,抓住国家调整能源布局的机遇,完善天然气、石油等管道运输。“十二五”末,建成较完善的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道运输体系,原油年输送能力达到1.21亿吨,成品油年输送能力2000万吨。




2.综合运输网络体系规划建设。坚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配套完善的原则,优化综合交通布局,加强交通网络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的衔接,推进水陆联运、水铁联运、空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协调发展加快物流运输资源整合,完善跨省、跨地区的交通通道,构建完善综合运输信息化网络,建立安全、便捷、通畅、高效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3.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物流市场需求,把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与新建物流项目有机结合,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大型物流园区(中心),提高物流服务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鼓励在产业园区、开发区内、港口、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物流园区(中心),提高货物的集疏运能力。




(1)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在工农业生产集聚区建立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主要为制造业提供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物流服务,促进企业主辅分离,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竞争力。




(2)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依托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以水运、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为主,便于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




(3)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根据各城市规划布局、消费规模、消费层次,建设以采购、交易、物流集散、商业配送为主的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




(4)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在位于城市交通运输主要节点上,规划建设服务于城市配送、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等具有提供多种物流服务功能的综合物流园区。




4.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规划建设。物流中心规划与物流园区应有一定空间距离,补充物流园区的服务功能;在产业聚集区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煤炭、钢铁、建材、冶金、石化、汽车零部件、医药、农副产品等专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规划与区域内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布局规划有效衔接,便于发挥末端物流服务功能。




(三)物流业重点行业物流和特种物流




根据我省重点产业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大力培育发展石化、煤炭、矿石、建材、商贸、农产品等重点行业的物流,发展和完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具有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危险品和应急物流体系。




1.重点行业物流




(1)制造业物流。推动制造业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资源,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的物流系统的整合、优化,实现企业内部的物流一体化。




(2)农业物流。建立覆盖全省乡镇、村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支持邮政物流网络发展,依托覆盖面广的公路运输优势,建立农副产品进城、工业和农资产品下乡、城乡结合的双向绿色物流体系。




(3)商贸物流。支持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开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促进商贸流通业繁荣发展。




(4)石化物流。以港口、油田、炼油厂为基点,合理布局建设石油管线,发展管道物流,减轻陆路运输的压力,降低物流成本。




(5)煤炭物流。在国家级和省级物流节点城市及大型火力发电厂,新建或改建煤炭配送中心。




(6)建材物流。建材产品品种多、产量大,要根据其特点,建设物流设施,发展物流系统。




(7)医药物流。支持医药企业运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念,整合医药企业的上下游业务,建立功能完备的现代医药物流体系,降低医药流通成本。




(8)邮政物流。支持传统的邮政企业重组和资源整合,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发展成为我省物流业的骨干力量。鼓励邮政物流企业依托邮政资源和网络优势,承接农产品进城、农资和工业品下乡的城乡一体化物流配送体系,做大做强农村邮政物流,切实搞好为“三农”服务。




2.特种物流




(1)冷链物流。加快冷库工程、低温配送中心工程、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工程、冷链物流全程监控及追溯系统工程建设。




(2)危险品物流。根据国家颁布的《危险品管理条例》,加强危险品仓储、运输、装卸、信息监控等设施设备建设,提高危险品物流能力和安全标准。




(3)应急物流。采取政府行为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应急物流体系。选择规模大、技术装备先进的生产、运输、仓储、物流园区(中心)等企业,作为应急物流的主要基地,建立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企业联盟、以政府为主体的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来源:( 山东国际商务网 )
昌乐经济开发区“三量”齐抓聚焦项目促发展
一是扩增量,以高质量双招双引增强新动能。突出中德产业园、佳诚数码新材料产业园二期等4个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深化英轩重工与斗山集团、佳诚数码与美国雅龙的高端战略合作,以园区招商推动企业聚集、链条延伸。着力推进招才引智,矿机集团与山科大联合建立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精科传动与山东大学、盛世热电与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合作建立科研院所2处,力争年内引进“千人计划”、高校院士等高端人才团队4个,泰山产业、鸢都产业等高层次人才达到20人以上。二是优存量,以快速度项目建设带动转型升级。全力加快总投资70.商务之窗
德州市稳步推进第二届进博会筹备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强化组织保障。商务之窗
滨州市五项措施提高招商实效
一是在招商方式上求创新。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