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山东省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山东省统计局
2008年4月21日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我省开展了第二次农业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6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6年度。普查对象为我国境内的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及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服务、农村居民生活,以及乡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农业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所有普查对象由普查员进行逐个查点和填报。我省共组织动员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各级普查机构的工作人员近60多万人,填报普查表近4500万张。通过普查,掌握了全省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情况。
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山东省农普办组织了数据质量抽查,评估了普查数据质量:一是采用分层两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省抽选了3371个住户进行再次访问,并与普查登记结果进行比较核实;二是随机从每个市抽选100个普查区的基础数据,对普查表的抄录、填报、识别等方面的差错进行全面检查。综合抽查结果显示,农业普查应登记户的净漏报率为0.11%,原始数据差错率0.098%。数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
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条例》有关规定,山东省农普办和山东省统计局现向社会公布普查的主要结果。
一、普查对象基本情况
山东省第二次农业普查共调查了1827个乡级行政单位,其中乡277个,镇1192个;84142个村级组织,其中81354个村;2109.0万个住户,其中在农村居住1年以上的家庭户2101.1万个。
二、农业基本状况和生产条件
(一)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2006年末,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1888.6万户,比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增长3.6%。在农业生产经营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户占62.9%。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25539个。
表1 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数量及构成
| 农业生产经营户 | 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 ||
数量 (万户) | 比重 (%) | 数量 (个) | 比重 (%) | |
合 计 | 1888.6 | 100.0 | 25539 | 100.0 |
按行业分 |
|
|
|
|
农作物种植业 | 1754.0 | 92.8 | 3874 | 15.2 |
林 业 | 11.2 | 0.6 | 8386 | 32.8 |
畜牧业 | 101.2 | 5.4 | 1981 | 7.8 |
渔 业 | 12.7 | 0.7 | 1968 | 7.7 |
农林牧渔服务业 | 9.5 | 0.5 | 9330 | 36.5 |
按区域分 |
|
|
|
|
平 原 | 1228.5 | 65.1 | 12225 | 47.9 |
丘 陵 | 479.8 | 25.4 | 10063 | 39.4 |
山 区 | 180.3 | 9.5 | 3251 | 12.7 |
(二)农业机械及使用情况
全省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第一次农业普查时有了显著提高。2006年末,全省大中型拖拉机17.2万台,比1996年末增长63.8%;小型拖拉机377.3万台,增长163.4%;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7.0万台,增长101.7%;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51.6万台,增长212.9%;联合收割机8.6万台,增长742.2%。
表2 主要农业机械数量
单位:万台
| 全 省 | 平 原 | 丘 陵 | 山 区 |
大中型拖拉机 | 17.2 | 13.0 | 3.4 | 0.8 |
小型拖拉机 | 377.3 | 221.6 | 134.2 | 21.5 |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 | 17.0 | 14.3 | 2.3 | 0.4 |
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 | 251.6 | 140.3 | 99.7 | 11.6 |
联合收割机 | 8.6 | 7.6 | 0.9 | 0.1 |
2006年,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88.6%,比1996年提高19.2个百分点;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66.4%,比1996年提高0.5个百分点;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6.8% 和0.1%。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49.1%,比1996年提高了29.3个百分点;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6.4%,比1996年提高了16.6个百分点。
表3 农业机械使用情况
单位:%
全 省 | 平 原 | 丘 陵 | 山 区 | |
占耕地面积的比重 |
|
|
|
|
机耕面积 | 88.6 | 95.7 | 77.9 | 47.4 |
机电灌溉面积 | 66.4 | 83.4 | 26.3 | 16.8 |
喷灌面积 | 6.8 | 5.5 | 10.7 | 7.6 |
滴灌渗灌面积 | 0.1 | 0.0 | 0.1 | 0.1 |
占播种面积的比重 |
|
|
|
|
机播面积 | 49.1 | 57.4 | 30.4 | 13.1 |
机收面积 | 36.4 | 42.3 | 23.4 | 9.6 |
(三)设施农业
2006年末,全省温室面积2.4千公顷,大棚面积105.6千公顷,中小棚面积42.1千公顷。2006年度,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156.9千公顷,食用菌1.4千公顷,水果34.5千公顷,园艺苗木4.1千公顷。
表4 设施农业情况
单位:千公顷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
温室面积 | 2.4 | 1.8 | 0.5 | 0.1 |
大棚面积 | 105.6 | 88.3 | 14.8 | 2.5 |
中小棚面积 | 42.1 | 31.6 | 9.0 | 1.5 |
温室和大棚中主要作物种植面积 |
|
|
|
|
蔬菜 | 156.9 | 132.4 | 21.5 | 3.0 |
食用菌 | 1.4 | 1.1 | 0.2 | 0.1 |
水果 | 34.5 | 29.3 | 4.8 | 0.4 |
园艺苗木 | 4.1 | 3.2 | 0.8 | 0.1 |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
(一)交通
2006年末,在乡镇地域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8.2%,有码头的占5.3%,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占73.5%。乡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在一小时车程内的占90.7%,距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公里之内的占98.6%。
表5 有交通设施的乡镇比重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有火车站的乡镇 | 8.2 | 7.0 | 11.2 | 7.4 |
有码头的乡镇 | 5.3 | 5.4 | 7.0 | 0.0 |
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乡镇 | 73.5 | 74.2 | 75.7 | 62.8 |
距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公里之内的乡镇 | 90.7 | 90.4 | 93.0 | 86.5 |
能在一小时内到达县政府的乡镇 | 98.6 | 99.0 | 98.2 | 96.6 |
2006年末,99.5%的村和99.0%的自然村通公路,26.8%的村地域内有车站或码头。50.1%的村进村公路路面以柏油路面为主,31.6%的村村内道路路面以柏油路面为主。
表6 有交通设施的村比重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通公路的村 | 99.5 | 99.4 | 99.7 | 99.6 |
通公路的自然村 | 99.0 | 99.0 | 99.5 | 99.0 |
按村到最近的车站、码头的距离分 |
|
|
|
|
村内有车站、码头 | 26.8 | 24.2 | 31.7 | 33.1 |
1-3公里 | 57.9 | 60.0 | 55.4 | 48.5 |
4-5公里 | 8.8 | 9.1 | 7.6 | 10.6 |
6-10公里 | 5.2 | 5.4 | 4.2 | 6.5 |
11-20公里 | 1.1 | 1.2 | 0.8 | 1.2 |
21公里及以上 | 0.2 | 0.1 | 0.3 | 0.1 |
按进村公路路面类型分 |
|
|
|
|
水泥路面 | 30.3 | 20.1 | 48.5 | 56.2 |
柏油路面 | 50.1 | 63.4 | 22.6 | 24.9 |
沙石路面 | 15.3 | 11.7 | 24.7 | 15.9 |
砖、石板路面 | 0.3 | 0.5 | 0.0 | 0.2 |
其他路面 | 4.0 | 4.3 | 3.7 | 2.8 |
按村内主要道路路面类型分 |
|
|
|
|
水泥路面 | 27.9 | 21.4 | 38.6 | 48.1 |
柏油路面 | 31.6 | 43.7 | 7.5 | 6.1 |
沙石路面 | 25.9 | 18.4 | 43.5 | 34.0 |
砖、石板路面 | 1.2 | 1.6 | 0.2 | 0.6 |
其他路面 | 13.4 | 14.9 | 10.2 | 11.2 |
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 | 45.1 | 46.4 | 47.8 | 28.7 |
(二)电力、通讯
2006年末,99.7%的乡镇已经完成农村电网改造,100%的村通电,100%的自然村通电;100%的村和99.9%的自然村通电话;99.3%的乡镇有邮电所。
表7 有电力、通讯设施的乡镇或村比重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已经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乡镇 | 99.7 | 99.9 | 99.7 | 100.0 |
有邮电所的乡镇 | 99.3 | 99.0 | 99.5 | 100.0 |
通电的村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通电话的村 | 100.0 | 99.9 | 100.0 | 100.0 |
通电的自然村 | 100.0 | 100.0 | 100.0 | 99.9 |
通电话的自然村 | 99.9 | 99.9 | 99.9 | 99.9 |
(三)文化教育
2006年末,15.0%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20.8%的乡镇有公园。77.2%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
92.9%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80.7%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99.9%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80.5%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35.1%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9.3%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0.5%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2.9%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
表8 有文化教育设施的乡镇或村比重
单位:%
| 全 省 | 平 原 | 丘 陵 | 山 区 |
有职业技术学校的乡镇 | 15.0 | 14.3 | 19.6 | 8.1 |
有公园的乡镇 | 20.8 | 17.7 | 28.5 | 20.9 |
有广播、电视站的乡镇 | 77.2 | 68.3 | 93.7 | 90.5 |
按村离小学的距离分 |
|
|
|
|
村内有小学 | 17.9 | 19.4 | 14.0 | 17.1 |
1-3公里 | 75.0 | 76.3 | 73.2 | 70.6 |
4-5公里 | 5.4 | 3.4 | 9.0 | 9.3 |
6-10公里 | 1.6 | 0.8 | 3.5 | 2.9 |
11-20公里 | 0.1 | 0.1 | 0.3 | 0.1 |
21公里及以上 | 0.0 | 0.0 | 0.0 | 0.0 |
按村离中学的距离分 |
|
|
|
|
村内有中学 | 3.3 | 3.5 | 2.9 | 2.7 |
1-3公里 | 51.9 | 57.1 | 44.8 | 32.3 |
4-5公里 | 25.5 | 24.0 | 28.8 | 27.3 |
6-10公里 | 17.0 | 13.5 | 21.5 | 31.4 |
11-20公里 | 2.1 | 1.7 | 1.9 | 5.8 |
21公里及以上 | 0.2 | 0.2 | 0.1 | 0.5 |
能接收电视节目的村 | 99.9 | 99.9 | 99.9 | 99.7 |
安装了有线电视的村 | 80.5 | 78.3 | 87.4 | 78.5 |
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 | 35.1 | 36.1 | 33.6 | 32.0 |
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 | 9.3 | 9.5 | 9.6 | 7.4 |
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 | 10.5 | 10.3 | 11.4 | 9.2 |
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 | 12.9 | 13.0 | 13.7 | 10.1 |
能接收电视节目的自然村 | 99.9 | 99.9 | 99.8 | 99.7 |
安装了有线电视的自然村 | 75.4 | 72.1 | 85.1 | 74.6 |
(四)环境卫生
在本次普查的1469个乡镇中,67.2%的乡镇实施集中供水,18.5%的乡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31.5%的乡镇有垃圾处理站。
52.4%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18.8%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14.1%的村有沼气池,11.2%的村完成改厕。
表9 有卫生处理设施的乡镇或村比重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实施集中供水的乡镇 | 67.2 | 64.8 | 72.6 | 65.5 |
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的乡镇 | 18.5 | 18.7 | 19.5 | 13.6 |
有垃圾处理站的乡镇 | 31.5 | 29.9 | 36.2 | 27.3 |
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村 | 52.4 | 46.1 | 68.6 | 55.2 |
实施垃圾集中处理的村 | 18.8 | 16.5 | 26.5 | 14.4 |
有沼气池的村 | 14.1 | 13.8 | 13.8 | 17.7 |
完成改厕的村 | 11.2 | 10.6 | 13.8 | 9.3 |
(五)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
2006年末,99.6%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94.6%的乡镇有敬老院。
54.2%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公里以内,72.7%的村有卫生室。73.7%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4.4%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
表10 有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及人员的乡镇或村比重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有医院、卫生院的乡镇 | 99.6 | 99.9 | 98.7 | 100.0 |
有敬老院的乡镇 | 94.6 | 95.1 | 93.7 | 93.9 |
按村到医院、卫生院的距离分 |
|
|
|
|
村内有医院、卫生院 | 4.7 | 4.9 | 4.1 | 4.4 |
1-3公里 | 49.5 | 54.2 | 43.2 | 31.5 |
4-5公里 | 25.7 | 24.8 | 28.3 | 24.7 |
6-10公里 | 18.3 | 14.8 | 22.4 | 32.3 |
11-20公里 | 1.8 | 1.3 | 2.0 | 6.8 |
21公里及以上 | 0.0 | 0.0 | 0.0 | 0.3 |
有卫生室的村 | 72.7 | 74.2 | 69.3 | 70.0 |
有行医资格证书医生的村 | 73.7 | 74.0 | 72.8 | 74.1 |
有行医资格证书接生员的村 | 4.4 | 4.8 | 3.8 | 3.3 |
(六)市场建设
2006年末,78.6%的乡镇有综合市场,46.4%的乡镇有专业市场,38.8%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20.1%的乡镇有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99.3%的乡镇有储蓄所。
39.0%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8.0%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化肥,4.6%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
表11 有市场的乡镇或村比重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有综合市场的乡镇 | 78.6 | 76.1 | 83.6 | 81.8 |
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综合市场的乡镇 | 43.6 | 43.5 | 43.1 | 45.3 |
有专业市场的乡镇 | 46.4 | 51.6 | 36.6 | 39.2 |
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专业市场的乡镇 | 25.9 | 30.0 | 18.5 | 19.6 |
有农产品专业市场的乡镇 | 38.8 | 42.8 | 30.0 | 36.5 |
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农产品专业市场的乡镇 | 20.1 | 22.9 | 14.1 | 17.6 |
有储蓄所的乡镇 | 99.3 | 99.4 | 99.5 | 98.6 |
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的村 | 39.0 | 39.8 | 38.1 | 35.4 |
在村内就可以买到化肥的村 | 58.0 | 54.8 | 64.4 | 63.8 |
按村到可以买到彩电的商店的距离分 |
|
|
|
|
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 | 4.6 | 5.0 | 3.6 | 3.9 |
1-3公里 | 48.4 | 53.2 | 41.3 | 32.5 |
4-5公里 | 24.9 | 23.9 | 27.6 | 25.0 |
6-10公里 | 18.0 | 15.0 | 22.2 | 28.8 |
11-20公里 | 3.8 | 2.7 | 4.8 | 8.8 |
21公里及以上 | 0.3 | 0.2 | 0.5 | 1.0 |
四、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一)住宅
2006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19.2平方米。99.8%的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其中,拥有1处住宅的1891.1万户,占90.0%;拥有2处住宅的194.8万户,占9.3%;拥有3处及以上住宅的10.4万户,占0.5%。
居住平房的1980.5万户,占94.3 %;居住楼房的98.6万户,占4.7%;居住其他类型住房的22.0万户,占1.0%。
砖木结构的1228.8万户,占58.5%;砖混结构的744.8万户,占35.4%;钢筋混凝土结构的32.4万户,占1.5%;竹草土坯结构的91.9万户,占4.4%;其他结构的3.3万户,占0.2%。
表12 住宅面积与构成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户均拥有住房面积(平方米) | 119.2 | 128.9 | 100.2 | 102.4 |
按拥有住房数量分的住户构成(%) |
|
|
|
|
拥有1处住宅 | 90.0 | 89.1 | 90.9 | 92.5 |
拥有2处住宅 | 9.3 | 10.1 | 8.2 | 7.1 |
拥有3处及以上住宅 | 0.5 | 0.6 | 0.5 | 0.3 |
没有住宅 | 0.2 | 0.2 | 0.4 | 0.1 |
按住房类型分的住户构成(%) |
|
|
|
|
楼房 | 4.7 | 5.1 | 4.2 | 3.4 |
平房 | 94.3 | 93.6 | 95.1 | 95.2 |
其他 | 1.0 | 1.3 | 0.6 | 1.4 |
按住房结构分的住户构成(%) |
|
|
|
|
钢筋混凝土 | 1.5 | 1.6 | 1.6 | 1.0 |
砖混 | 35.4 | 40.0 | 26.9 | 26.7 |
砖木 | 58.5 | 53.0 | 68.5 | 68.0 |
竹草土坯 | 4.4 | 5.2 | 2.6 | 4.0 |
其他 | 0.2 | 0.2 | 0.1 | 0.3 |
(二)饮用水
全省有19.6万个住户反映获取饮用水困难 [注1] ,占0.9%。使用管道水的住户1320.0万户,占62.8%;761.5万户的饮用水经过净化处理,占36.1%;1098.8万户的饮用水为深井水,占52.3%;226.6万户的饮用水为浅井水,占10.8%;3.3万户的饮用水来源于江河湖水,占0.2%;6.1万户的饮用水为池塘水,占0.3%;1.0万户的饮用水来源于雨水,占0.1%;3.8万户的饮用水来源于其他水源,占0.2%。
表13 饮用水情况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获取饮用水困难住户的比重 | 0.9 | 0.3 | 1.4 | 4.2 |
使用管道水住户的比重 | 62.8 | 61.8 | 65.1 | 62.4 |
按饮用水水源分的住户构成 |
|
|
|
|
净化处理过的饮用水 | 36.1 | 35.1 | 40.7 | 31.6 |
深井水 | 52.3 | 58.6 | 41.7 | 36.7 |
浅井水 | 10.8 | 5.8 | 16.9 | 29.0 |
江河湖水 | 0.2 | 0.1 | 0.2 | 0.5 |
池塘水 | 0.3 | 0.3 | 0.2 | 0.8 |
雨水 | 0.1 | 0.0 | 0.1 | 0.4 |
其他水源 | 0.2 | 0.1 | 0.2 | 1.0 |
(三)炊事用能源
农村居民炊事使用的能源中,主要使用柴草的1364.4万户,占64.9%;主要使用煤的511.5万户,占24.4%;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的210.2万户,占10.0%;主要使用沼气的3.6万户,占0.2%;主要使用电的10.8万户,占0.5%;使用其他能源的0.6万户,占0.03%。
表14 按主要使用的炊事能源类型分的住户构成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柴草 | 64.9 | 60.7 | 70.6 | 78.3 |
煤 | 24.4 | 27.4 | 19.2 | 16.6 |
煤气、天然气 | 10.0 | 11.0 | 9.5 | 4.5 |
沼气 | 0.2 | 0.2 | 0.2 | 0.3 |
电 | 0.5 | 0.6 | 0.4 | 0.2 |
其他 | 0.0 | 0.0 | 0.0 | 0.0 |
(四)卫生设施
使用水冲式厕所的74.8万户,占3.6 %;使用旱厕的896.9万户,占42.7%;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1129.4万户,占53.7%。
表15 按家庭卫生设施类型分的住户构成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水冲式厕所 | 3.6 | 3.7 | 3.8 | 1.8 |
旱厕 | 42.7 | 36.7 | 57.2 | 43.0 |
简易厕所或无厕所 | 53.7 | 59.4 | 38.8 | 55.1 |
(五)耐用消费品
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88.0台,固定电话66.3部,手机62.5部,电脑1.8台,摩托车49.3辆,生活用汽车4.4辆。
表16 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彩电 | 台/百户 | 88.0 | 89.0 | 87.6 | 80.8 |
固定电话 | 部/百户 | 66.3 | 66.6 | 66.8 | 61.8 |
手机 | 部/百户 | 62.5 | 67.0 | 56.2 | 46.9 |
电脑 | 台/百户 | 1.8 | 1.9 | 1.7 | 1.0 |
摩托车 | 辆/百户 | 49.3 | 49.8 | 48.5 | 47.8 |
生活用汽车 | 辆/百户 | 4.4 | 4.7 | 4.0 | 3.2 |
五、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与结构
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4862.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2461.4万人,占50.6%;女劳动力2400.6万人,占49.4%。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及以下61.3万人,占12.6 %;21-30岁806.8万人,占16.6%;31-40岁1113.4万人,占22.9%;41-50岁1068.3万人,占22.0%;51岁及以上1260.7万人,占25.9%。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07.5万人,占6.3%;小学文化程度1324.8万人,占27.2%;初中文化程度2669.5万人,占54.9%;高中文化程度509.6万人,占1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0.7万人,占1.1%。
表17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构成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万人) | 4862.0 | 3290.7 | 1160.6 | 410.7 |
农村劳动力性别构成(%) |
|
|
|
|
男性 | 50.6 | 50.5 | 51.1 | 50.6 |
女性 | 49.4 | 49.5 | 48.9 | 49.4 |
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 |
|
|
|
|
20岁及以下 | 12.6 | 13.2 | 11.2 | 11.5 |
21-30岁 | 16.6 | 17.9 | 14.1 | 13.3 |
31-40岁 | 22.9 | 23.5 | 21.9 | 21.8 |
41-50岁 | 22.0 | 20.8 | 24.4 | 24.1 |
51岁及以上 | 25.9 | 24.6 | 28.4 | 29.3 |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 |
|
|
|
|
文盲 | 6.3 | 6.3 | 5.5 | 8.7 |
小学 | 27.2 | 26.8 | 26.9 | 32.7 |
初中 | 54.9 | 55.6 | 55.2 | 48.5 |
高中 | 10.5 | 10.3 | 11.3 | 9.3 |
大专及以上 | 1.1 | 1.0 | 1.1 | 0.8 |
农村从业人员4419.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9%。其中,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占67.2%;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占17.6%;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占15.2%。
表18 农村从业人员总量及构成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农村从业人员总量(万人) | 4419.6 | 2990.0 | 1051.6 | 378.0 |
第一产业(%) | 67.2 | 66.8 | 65.3 | 75.1 |
第二产业(%) | 17.6 | 17.6 | 18.9 | 14.7 |
第三产业(%) | 15.2 | 15.6 | 15.8 | 10.2 |
(二)农业从业人员
2006年末,全省农业从业人员2992.5万人,其中,男性占44.9%,女性占55.1%。按年龄分,20岁及以下占4.4%,21-30岁占14.1%,31-40岁占23.2%,41-50岁占24.4%,51岁及以上占34%;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9.2%,小学占35.4%,初中占50.6%,高中占4.6%,大专及以上占0.2%。
表19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及构成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万人) | 2992.5 | 2011.7 | 695.5 | 285.3 |
农业从业人员性别构成(%) |
|
|
|
|
男 | 44.9 | 45.0 | 45.4 | 44.7 |
女 | 55.1 | 55.0 | 54.6 | 55.3 |
农业从业人员年龄构成(%) |
|
|
|
|
20岁及以下 | 4.4 | 4.9 | 3.1 | 4.1 |
21-30岁 | 14.1 | 15.8 | 10.2 | 11.3 |
31-40岁 | 23.2 | 24.1 | 21.2 | 22.0 |
41-50岁 | 24.4 | 23.1 | 27.4 | 26.1 |
51岁及以上 | 34.0 | 32.2 | 38.2 | 36.5 |
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 |
|
|
|
|
文盲 | 9.2 | 9.2 | 8.1 | 11.6 |
小学 | 35.4 | 34.5 | 35.9 | 40.4 |
初中 | 50.6 | 51.6 | 50.8 | 43.6 |
高中 | 4.6 | 4.5 | 5.0 | 4.1 |
大专及以上 | 0.2 | 0.2 | 0.2 | 0.2 |
(三)农业技术人员
2006年末,全省共有农业技术人员12.7万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5.4万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0.8万人、3.1万人和8.8万人。
表20 农业技术人员数量
单位:万人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合 计 | 12.7 | 7.9 | 3.5 | 1.3 |
初 级 | 8.8 | 5.5 | 2.4 | 0.9 |
中 级 | 3.1 | 1.9 | 0.9 | 0.3 |
高 级 | 0.8 | 0.5 | 0.2 | 0.1 |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
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 [注2] 760.9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516.7万人,占67.9%;女性劳动力244.2万人,占32.1%。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及以下占19.3%,21-30岁占35.7%,31-40岁占24.0%,41-50岁占14.1%,51岁及以上占6.9%。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4 %,小学文化程度占12.8%,初中文化程度占74.9%,高中文化程度占9.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
表21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及构成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万人) | 760.9 | 503.9 | 183.1 | 73.9 |
外出从业劳动力性别构成(%) |
|
|
|
|
男性 | 67.9 | 67.6 | 67.9 | 69.9 |
女性 | 32.1 | 32.4 | 32.1 | 30.1 |
外出从业劳动力年龄构成(%) |
|
|
|
|
20岁及以下 | 19.3 | 19.2 | 19.0 | 20.8 |
21-30岁 | 35.7 | 36.4 | 35.0 | 32.9 |
31-40岁 | 24.0 | 24.3 | 23.4 | 23.3 |
41-50岁 | 14.1 | 13.4 | 15.3 | 16.0 |
51岁及以上 | 6.9 | 6.7 | 7.3 | 7.0 |
外出从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 |
|
|
|
|
文盲 | 1.4 | 1.3 | 1.6 | 1.4 |
小学 | 12.8 | 13.0 | 11.5 | 14.5 |
初中 | 74.9 | 75.0 | 75.0 | 74.0 |
高中 | 9.7 | 9.4 | 10.7 | 9.1 |
大专及以上 | 1.2 | 1.3 | 1.2 | 1.0 |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38.0%,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9.1%,在市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25.9%,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17.0%。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2.4%,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56.6%,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1.0%。
表22 农村外出劳动力流向及从业情况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业地区构成 |
|
|
|
|
乡外县内 | 38.0 | 38.0 | 40.9 | 32.0 |
县外市内 | 19.1 | 16.7 | 23.2 | 25.7 |
市外省内 | 25.9 | 24.6 | 27.5 | 31.8 |
省外 | 17.0 | 20.7 | 8.4 | 10.5 |
外出从业劳动力产业构成 |
|
|
|
|
第一产业 | 2.4 | 2.4 | 2.7 | 2.0 |
第二产业 | 56.6 | 56.3 | 56.8 | 58.4 |
第三产业 | 41.0 | 41.3 | 40.5 | 39.6 |
注:1.获取饮用水困难:主要指到取水点的水平距离大于1公里或垂直高差超过100米、正常年份连续缺水70天以上,或单次取水时间超过半小时。也包括村干部或农户反映的水质混浊、水质超标等现象。
2.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是指农村住户户籍从业人员中,2006年到本乡镇行政管辖区域以外从业1个月及以上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