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研究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按照“一个定位、三个提升”要求,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需求,促进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870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17.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1970.5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23216.1亿元,增长9.2%。
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动力结构更趋均衡。1至10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147.5亿元,增长10.5%。民间投资实现了平稳增长,1至10月增速5.4%,比上半年提高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77.5%。房地产完成投资5129.7亿元,增长8.3%。市场消费稳中趋好,绿色、旅游、文化、养老、健康、体育等新消费热点不断涌现。1至10月累计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35.7亿元,增长10.2%,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增势良好,1至10月实现进出口总值12476.6亿元,增长4.4%。主要出口市场增速持续回升,前三季度对“一带一路”市场的出口增长15.0%,增速高于同期全省出口8.6个百分点。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一是重点行业产能化解进展良好,截至9月底,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生铁、粗钢各270万吨的去产能任务,超额完成煤炭去产能年度任务。地炼行业淘汰落后产能4102万吨。电解铝、平板玻璃、子午胎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二是前三季度房地产去化周期达到15.9个月,进入9至16个月的合理区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8.8%,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产成品库存同比下降1.5%。三是企业杠杆率下降,前三季度我省企业杠杆率116%左右,比去年全年降低1.5个百分点。四是落实降成本各项举措。综合起来,各项降成本政策为企业减负2000亿元左右。五是补短板加速。1至10月份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完成6218.2亿元,增长29.1%,前三季度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7%,同比提高19.3个百分点。持续推进城市“十个系统”建设和农村“七改”工程。截至10月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成137.14公里,超额完成省政府确定的100公里目标。海绵城市国家下达我省建设任务是88平方公里,截至10月底已建成115.71公里。农村危房改造稳步推进,1至10月累计开工4.34万户,竣工3.44万户,开工率86.8%,竣工率68.8%,按照住建部跨年度考核标准,已超额完成本年度任务。前10个月农村无害化卫生改厕已完成354.64万户,是年初省政府确定的200万户任务的1.77倍。
(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实施了“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截至9月底,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02.3万户,增长15.1%,其中企业32.4万户,增长46.5%。国企改革积极推进,省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增加到13户,混合所有制改革、职业经理人制度等改革举措加速落地。财税金融改革成绩显著。政府预算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更加完善,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出台山东省地方金融条例,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任务完成,前三季度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合作社达到181家,村镇银行125家。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新增挂牌企业349家,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新增挂牌企业64家。中小学去行政化和职级制改革有序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加快实施,农村、社会、价格、司法等领域改革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四)科技进步催生创新动能。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新发展和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全省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去年进一步提高。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批,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挂牌设立,国家深海基地、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投入使用,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新增200家,极大地提升了我省自主创新能力。齐鲁股权交易中心设立科技板,首批28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挂牌。目前,全省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巩固。
(五)新产业新业态新服务新模式壮大成长。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势头良好,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40%以上。工业转型步伐加快,1至10月份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7.3%,比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专用设备、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运输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4%、8.1%和9.7%。前三季度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1%,比上半年提高3个百分点。一些高技术行业如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今年继续保持良好增势,占比迅速提高,实现利润增幅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新能源汽车、智能电视等产品,1至10月份的产量分别增长了80%和72%,代表高端先进制造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了50%。服务业加快发展,前三季度占生产总值比重同比提高了2.1个百分点,达到47.7%。分享经济如在线医疗、在线约车、移动支付等新业态加快成长,网购、快递、移动支付等改变着社会消费方式,线上消费实现高速增长,1至10月累计限额以上批零业网上零售额增长42.5%。
(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强力推行清洁燃烧等治霾措施,出台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建立了生态补偿制度和城际间联防联控机制。推广煤炭高效利用技术,探索多种清洁燃煤实用办法,减少散烧煤总量,强化成品油全过程监管。组织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推动低碳循环发展,节约标煤681万吨,锅炉平均热效由60%提高到90%。持续抓好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省控重点河流前三季度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同比分别改善1.2%和7.6%。全省大气质量持续改善,前11个月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同比分别下降12.7%、7.2%、23.3%、5.1%;“蓝繁”天数236.8天,同比增加31.9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59.1%,同比增加6个百分点。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实施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和黄海海洋等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前三季度,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4%,电耗下降2.8%。
(七)惠民政策落实有力。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完善,1至11月全省民生支出达到6310.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8.6%,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561元和11380元,收入比由去年的2.44∶1缩小为2.25∶1。截至10月底全省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52.77万套,开工率109.9%,17市全部完成开工任务;基本建成49.77万套,完成年度任务的219.6%,货币化安置率达到55.8%。大力实施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和产业扶贫,积极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加快推进。着力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截至11月底已开工新建改扩建学校2455所,竣工1564所,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前三季度累计“全面改薄”投入322.6亿元,开工率80.7%。截至9月底,全省各类养老机构总床位达到67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34.5张。前三季度建成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200公里,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7.8%,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有问题有挑战,更有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
当前全省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在增速回落、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
第一,关于当前发展速度。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今年经济运行态势好于年初预期。首先是年内各季度增速衔接较好,经济增长速度由一季度和上半年的7.3%提高到前三季度的7.5%。从年度看,虽然经济增速同比回落,但下降势头进一步缓解,经济下行空间已经十分有限。2014年、2015年经济增长率分别同比回落0.9个和0.7个百分点,按前三季度的态势,2016年增长回落幅度很有可能收缩到0.5个百分点以内,经济保持企稳向好势头,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第二,关于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我省经济依然面临下行压力,企稳基础还不够牢固,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是地区行业企业分化加剧。主要是去产能过程中存在的职工分流安置压力,使得一些过剩产能和过剩行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区域性、行业性集中失业的风险概率加大。同时,由于融资渠道不畅、要素成本偏高等影响,部分行业企业利润下降,带来持续经营上的困难。二是从供给侧看,由于产业、产品很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最终产品、名牌产品、高端产品占比不高,竞争力整体不强,也使得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三是从需求侧看,主要是由企业投资再生产能力较弱导致民间投资低迷。四是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问题还比较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五是地方结构性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特别是担保圈风险等隐患不容忽视。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总体延续弱复苏态势,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国际贸易持续低迷。世界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加,也会对我省经济平稳运行带来挑战。
第三,经济保持平稳健康运行的有利因素正在积聚。一是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据农情调度,全年粮食总产与去年基本持平。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新的有力支撑。随着低端无效供给进一步减少,中高端有效供给持续增加,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同时,为加快补齐发展短板,我省一大批“十三五”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增强了发展后劲。三是物价保持稳定。10月份,我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结束连续57个月同比下降态势,近五年来首次由负转正,上涨0.8%;购进价格连续54个月同比下降以来首次由负转正,上涨0.8%。价格信号表明市场供求矛盾有所缓解。四是金融支撑向好。10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949.7亿元,同比多增122.6亿元。截至9月底,企业直接融资4101.5亿元,增长22.5%。五是先行指标转暖。前三季度工业用电量增长2.9%,比上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货运量增长6.1%,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6.6%,同比分别提高2.6个和2.5个百分点。调查显示,三季度全省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均较二季度大幅上升,部分行业景气状况明显好转。截至9月底,我省与49家世界500强企业签约外资项目97个,总投资134.7亿美元,其中过亿美元项目36个,合计112.3亿美元,分别占37%和83%。与去年同期相比,签约500强企业增加28家,合作项目增加53个。
下一步,随着增速放缓,经济运行架构或将达到新的平衡,各类风险因素也会由此得到缓解和释放。明年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将进一步凝聚全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力量,更多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正在汇聚。
明年关键:有效供给、总需求、科技创新、社会预期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善总供需的关键是增强有效供给能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主线,因为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有效供给的不足,需要继续在提升供给体系水平上下功夫。
具体而言,去产能关键是发挥好安全、环保、能耗、质效、标准等倒逼作用,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加快市场出清。去库存重在分类施策,化解商品房存量要注重结合城镇化,提高城市租赁占比和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比率。去杠杆要着眼于防风险,注重从源头上加强杠杆控制,通过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把过高的杠杆率降下来。同时有序开展“破圈断链”工作,重点打击逃废债行为和抑制资产泡沫,守住风险底线。降成本的重点在于消除各种隐性成本,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同时,运用好市场化手段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内部挖潜降耗,降低管理和财务等费用。补短板的当务之急在于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十个系统”和农村“七改”工程。
第二,稳增长的关键是扩大总需求。扩大总需求首先要稳定投资,更好地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一批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重点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同时,进一步落实好省政府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的23条政策措施,努力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要素保障、降低成本、优化环境等方面综合施策,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政府有关部门应主动作为,认真帮助企业解决在投资过程中的融资难等突出问题,加大资金、土地供应保障力度。
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消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的稳定增长,由于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有所增加,仍需要通过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得到合理增长。据有关调研,近期消费者满意指数、信心指数、预期指数有明显回升,处于近几年高位,显示消费动力有所增强,消费增速有望继续企稳回升。同时,随着房地产、汽车等传统消费增长回落,城镇居民或已进入服务消费加速发展阶段,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正在向城市居民靠拢,整体消费的梯队效应明显。宏观政策应当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动力新变化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现实要求,在社会保障和税收等方面加快调整、及时跟进。
第三,促创新的关键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近年来,我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今年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推进全省科技创新作出了重要部署,对于进一步推动全省各级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是巨大的鞭策和鼓舞,必将极大地促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我省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但也要看到,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科技创新仍是山东发展的短板。有调查反映,我们山东的企业总体上偏好求稳守成,习惯于花钱买技术、买设备,而科技创新投入明显不足。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具有研发活动的仅占13.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这里面固然有投入的原因,但更根本的仍然在于体制机制问题。目前科技与教育仍然是相互独立的体系,既不利于集中科研力量,又不利于培养造就人才,更不利于节约有限的经济资源。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和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使得加快科技创新时不我待,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体会议精神,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审视科技创新,以更高的标准定位科技创新,以更有力的举措推动科技创新。明年要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首先要着力在培育创新主体上下功夫,着力在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培养、规范科研评价体系和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融合等方面先行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第四,稳市场的关键是积极引导社会预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一个可预期的良好环境更有利于创造和创新活动的开展。特别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矛盾多发易发,更要着力避免社会出现冲动、易变、浮躁等负面的“羊群效应”,这时稳定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显得尤为重要。需要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社会预期,更要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来增强发展的信心。为此,各级政府应不断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政策合力和决策透明度。要把民生保障放到更加突出位置。要坚持不懈地做好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工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推进扶贫攻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织牢扎密民生保障网。引导社会预期,还必须适时主动向社会释放积极信号。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人们的预期易于产生微妙的变化,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大数据等现代手段的运用,通过对市场信心、舆情的监测和经济形势的研判,准确解读经济发展速度变化和结构调整趋势。要经常性地开展经济形势宣传和重大政策解读工作,让人们在转变中能看到更大的希望,让市场在转型中能激发更强的信心,从而形成预期与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