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山东蓝天数去年增加15.1天

25.01.2016  09:39

  “主要看气质”——这句网络流行语正可形容当前公众对环境状况的关注。今天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15年全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是:尽管去年12月雾霾持续,但综合全年情况看,2015年全省“气质”仍实现了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7.46,同比改善7.9%;“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平均为214.7天,同比增加了15.1天;重污染天数为29.9天,同比减少了4.8天。

  同时,2015年度山东“气质”考核结果出炉:省级财政共发放生态补偿资金13261万元,有关市上缴生态补偿资金1971万元;临沂全年“气质”改善幅度最大,夺得全年“气质”考核冠军,全年累计获省级奖补1471万元;德州市和聊城市获得的资金最少,为310万元。

 

  4项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均改善:全年全省PM2.5(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为7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7.3%;PM10(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为131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7.7%;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3.7%;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0.9%。

  2015年第四季度“气质”考核,13个市“气质”恶化,共向省级缴纳“罚款”1935万元,城市数量、缴纳数额创我省实施生态奖补制度两年来的纪录。其中,东营(281万元)、德州(274万元)、济南(261万元)三市“气质”恶化幅度最大、上缴资金最多;仅临沂、日照、莱芜、菏泽4市“气质”仍较上年同期有所改善,获得省级奖补,其中临沂获186万元居首。

  17市中,全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最好的是威海,为4.06,最差的是淄博,为9.56;17市均同比改善,同比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是临沂,为16.3%。全年“蓝繁”天数最多的是威海,为342天,最少的是德州,为141天;同比增加最多的是济宁,增加35天,菏泽同比持平,仅德州同比减少2天。重污染天数最少的是威海,为5天,最多的是德州,为59天;同比减少最多的是临沂,减少25天,泰安同比持平,聊城、威海、青岛同比增加,增加最多的是聊城为4天。4项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最好的均是威海,PM2.5、PM10、二氧化硫同比改善幅度最大的均是临沂,二氧化氮同比改善幅度最大的是青岛。

  相关新闻

   12月重霾拉低全年“气质  

  □ 王亚楠 张素华

  针对去年12月的持续雾霾,省环保厅副厅长董秀娟接受了记者采访。她介绍,2015年,17城市重污染天气平均30天,其中12月发生了11天,同比增加5天,占全年的37%。2015年1-11月份,全省PM2.5浓度平均为71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1.3%。12月份,全省PM2.5浓度平均为136微克/立方米,同比反弹了40微克,同比恶化了41.7%,导致全年PM2.5平均浓度改善幅度为7.3%,仅一个月就拉低全年改善幅度4个百分点。

  至于去年12月的持续雾霾的成因,董秀娟介绍,重污染天气的发生,污染物的积累聚集是内因,不利的气象条件则是外因。去年厄尔尼诺的持续发展,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的气象条件随之增多。具体来看一是冷空气过程减少,静稳天气增多,造成污染物在近地面层积聚,无法扩散;二是相对湿度大,全省平均湿度54.9%,较上年同期增加了40%,重污染天气发生时,全省大部分地区湿度超过60%,造成污染物吸湿增长,加速化学转化,浓度升高。

  在这轮雾霾中,空气质量一向不错的沿海城市也没能幸免,说明我省包括沿海城市在内的各市污染物排放强度普遍较大,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物扩散积累速度加快,导致平时空气质量较好的沿海城市也出现重污染天气;还说明大气污染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在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面前,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董秀娟表示,尽管2015年“气质”实现持续改善,但距人民群众期盼仍有很大差距,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2016年,加强散煤污染控制、加快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强化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加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将作为进一步提升“气质”的重点课题,同时,继续强化环境执法和监管,努力推动全省空气质量继续持续改善。  

  网址链接: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60122/Articel03005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