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观察:马铃薯“主粮化”离我们有多远?

19.05.2015  10:37

  近日,由中国薯网大力支持的的第七届中国(滕州)马铃薯节马铃薯主粮化专题报告会在滕州市举行。此会是在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将成稻米、小麦、玉米外又一主粮的背景下举行的。

  长期以来滕州市依靠“拱棚科技早上市,规模品牌占市场,标准监管保安全,节会促销惠民生”创新实践,把马铃薯种成了“世博豆”,价钱卖成了“风向标”,使“滕州马铃薯”连登产业品牌榜首,保持了中国马铃薯第一品牌的殊荣。马铃薯在全球有1000多个品种。在西方发达国家,马铃薯全粉加工为饼干、面包,马铃薯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石油、化工、医疗等行业。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已将马铃薯列为四大主粮之一,在种植面积、科研投入上给予主粮地位保证。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万亩,为世界第一,但平均亩产1166公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70公斤,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吨左右)。相比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的增产潜力巨大。

  尽管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已将马铃薯列为四大主粮之一,并在种植面积和科研上给予主粮地位的保证,但马铃薯在国内一直未实现“主粮”的变身。承担着主粮的责任,却享受不了主粮的待遇。马铃薯的处境,着实有点惨。

  好的品种是影响丰收的重要因素。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我国马铃薯野生资源缺乏,品种资源遗传背景狭窄。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育种以高产、抗病为主,马铃薯品种搭配不合理,以鲜食性品种为主,加工专用型品种缺乏,无法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阻碍了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好的栽培技术对产量的贡献很大。这方面也受到专家的诟病。一位专家告诉记者,马铃薯的栽培研究几乎没有项目支持,目前还是以老百姓传统的栽培操作为主。业界很多人戏谑地将马铃薯称为“三无”产品。良种补贴,是我国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力举。不过,马铃薯一直未在补贴的名单中。

  相对于其他三大主粮,马铃薯有着极大的增产优势。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马铃薯研究中心主任董道峰博士告诉记者:“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目前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马铃薯深加工问题,马铃薯70%~80%的构成是水分,储存时间长易腐烂或发芽。倘若要长期储存,必须要进一步加工。山东种植马铃薯在气候条件上不如东北地区有优势,山东的生长期短,3月底播种,6月中旬收货,生长期70天左右,而东北一般是5月份播种,9月份收货,生长期90天以上,生长期决定了山东省的马铃薯含水较多,干物质积累不够,深加工成本相对较高。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政策的推进,种植面积的扩大,生产的马铃薯越来越多,如果不进行深加工,收获的马铃薯怎么办?储藏和加工是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由于居民的饮食和消费习惯,马铃薯的后续加工链条一直建立不起来。为此,相关专家曾呼吁将马铃薯纳入国家粮食储备体系。这样一方面可增加储藏途径,另一方面能促进加工业的发展。可惜,直到现在,马铃薯还不在储备名单中。

  董博士说:“马铃薯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含有人体需要的各种必须氨基酸,富含能够产生饱腹感的柔软膳食纤维,是非常健康的食物,但是目前很少有人知道,现在大家主要以鲜食为主。现在全国60%的马铃薯仍是新鲜食用。主粮化的基本目标是要提高马铃薯的全国人均消费量。只有这样,才能弥补三大主粮生产空间有限的不足,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为了备荒,我国每年都会下发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计划。近年来,西南山区连续大旱。而此时,马铃薯生长周期短、产量大的优势决定了其是旱后最佳的作物选择。因此,必须促进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开辟多元化的市场和消费渠道。把马铃薯放上餐桌,只依靠传统的加工方法,还远远不够。

  在今年的两会上多名政协委员提出应该尽快确立马铃薯主粮化地位。马铃薯的主粮化道路不会是平坦的,加工、贮存等配套设施还有待完善。尤其是贮存,马铃薯属于鲜活农产品,贮存设施的建设对马铃薯产业发展影响很大。我国将马铃薯主粮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启动的同时,无疑还需要进行农业技术发展战略的调整。

 

(来源: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