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施治 心理疏导 联系就业 阳光帮扶 山亭区:精准帮扶助社区服刑人员重获“新生”
近年来,山亭区司法局立足“稳定”根基,不断创新工作理念,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疏导、公益劳动、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监管、帮扶加评估的“3+1”社区矫正“山亭模式”,社区服刑人员违规违纪率和再犯罪率逐年降低,且顺利回归社会、积极回报社会的典型事例层出不穷,充分体现了治本安全观的新理念。
一、开展心理疏导,情感交流,为社区服刑人员打开心灵的窗户
社区矫正肩负着把罪犯教育改造成为守法公民、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的重要责任,是社会维稳工作的减震器。把握矫人先矫心的原则,山亭区司法局坚持矫正从“心”开始,将“心理对话”理念引入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坚持入矫必谈,对新入矫的社区服刑人员首先进行入矫谈话,使社区服刑人员树立“四心”:即接受矫正的诚心,弃恶从善的决心,重新做人的信心,立志回归的恒心。坚持违规必谈,对于违反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在变更管理等级的同时进行“一对一”教育谈话,让社区服刑人员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改正。坚持思想波动必谈,对于情绪不稳定的社区服刑人员,通过谈心,了解原因,帮助其走出因境或误区。坚持家中变故必谈,对于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社区服刑人员,通过帮扶送温暖,让其早日走出伤痛,学会坚强和担当。
社区服刑人员朱某,因为醉酒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其妻子也在事故中丧生,看着家中三个还未成年的孩子自己懊悔不已,朱某整天闭门不出,心理濒临崩溃的边缘。司法所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多次到家中走访谈话,坚持不懈的做思想工作。有一次,朱某的小女儿得了阑尾炎,司法所工作人员购买了营养品送到家中,令朱某感动不已,拉着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手说:“我想开了,我对不起孩子他妈,现在我不能再对不起我的孩子,更不能对不起你们这些一直关心我的人”。从那以后,朱某的心结慢慢解开了,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
二、组织技术培训,联系就业,为社区服刑人员铺就一条“致富路”
长期无生活来源是引发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有效帮助和解决社区服刑人员就业问题,山亭区司法局分别在区新科技培训学校和城头镇打造了一处社区矫正培训基地,强化集中教育和技能培训。技能培训采用集中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集中教育采用法治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在社区服刑人员提升生存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法治理念,为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提前做好了准备。迄今为止,两基地先后开展法治教育9次和技能培训7期,培训矫正对象350余人次,已有47人人自主创业,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田某,服刑前是一名货车司机,因为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同时吊销了驾驶证。田某三十多岁,上有老下有小,妻子也没有工作,家庭的重担全都压在他身上,然而田某除了开车什么技术也不懂,现在驾驶证被吊销了,一家人的生计没了着落,整天郁郁寡欢。然而山亭区司法局社区矫正技能培训基地给他的生活带了新的转机,田某顺利通过面点班的培训,现在和妻子正一起经营一家大肉面馆,生意红火,田某的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还有一个多月,田某就要解除矫正了,在他的思想汇报里这样写道:“社区矫正这段日子里我收获最大,不仅学了很多法律知识,也学会了一门技术,今后我一定不在违法犯罪,做一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好公民。”
三、组织公益劳动,让社区服刑人员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让群众接纳才能使社区服刑人员放下心中的包袱,走向新的生活。为了转变社会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看法,本着“公益性、人道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各镇街司法所每月坚持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1~2次公益劳动,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强化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小伙子都很勤快,经常来帮我们打水扫地,还陪我老头子拉拉呱,真不错。”一说起他们,敬老院的张大爷就竖起了大拇指。
“通过公益劳动,我自己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改变了好吃懒做的思想观念,刚从看守所出来的时候我就觉着我这辈子完了,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干啥也没劲。现在参加了多次公益劳动,受到了他们的鼓舞,我感觉自己也不是一无是处。现在工作有了,我又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社区服刑人员程某说。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让人民更有幸福感”,就是要把过去“不脱管不漏管”的底线,放眼到社会安全、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谋划,山亭区司法局通过个性化温情帮扶,有针对性的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矫正措施,让社区服刑人员真正认识到了错误,学得了技能、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促进了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
(山亭区司法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