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生态与乡村旅游主题论坛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

29.06.2015  16:06

  6月28日上午9时,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的主题论坛之一,“山地生态与乡村旅游主题论坛”在贵阳市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来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中国、德国、瑞士、南非、泰国等国的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研究和投资机构、旅游企业和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山地生态保护与利用,共谋乡村旅游发展与转型,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实践。

  论坛上,8位嘉宾围绕大会主题,针对“乡村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山地生态与乡村旅游组织化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以发展生态友好型山地旅游造福一方百姓”、“乡村旅游与自然、人文资源的保护”等方面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为山地生态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推动山地生态与乡村旅游产品建设、市场营销、管理服务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山地生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环境中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据了解,山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世界75%的国家都拥有山地,良好的山地生态系统对山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然而,在全球大规模的工业化推动生产力发展、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环境的友好也受到严峻挑战。早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里,就把“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系统影响”纳入重点研究内容,加强山地生态文明建设,维系山地自然与人文生态,促进山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山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刻不容缓。

  专家们认为,山地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恰恰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泉,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山地生态旅游逐渐兴起,成为保护山水、传承文化、造福民众、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专家们同时指出,在获取山地旅游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强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共生共荣,积极探索推进低碳、环保、绿色旅游发展途径,让新型生态理念全面引领可持续旅游发展。

  “山地和乡村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开发不等于建设,脱贫不等于破坏,造福不等于主宰原著民,发展山地和乡村旅游,应有社会文化成本的考虑,守住文化底线不是单纯的保护而是长期的投资,文化生态才是真正的金山。”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及执委会执行干事兼亚太部主任徐京在论述中这样说到。

  专家们认为,乡村旅游特别是山地乡村旅游,应当以促进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为当地人民创造就业机会、摆脱贫困、增加收入和提升发展能力,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服务为宗旨。要引导旅游者在乡村旅游活动中增强环境意识、规范旅游行为,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立法保护,科学指导乡村旅游的规划、投资与建设,增加当地人民发展乡村旅游的自主权,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使乡村旅游既能为民众带来幸福感,为游客带来愉悦感,又能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我们要发展生态友好型的山地旅游,所有建造工程都应避免大面积的开挖,尽量保留原始自然风貌,使山地生态和乡村旅游和谐共处,这样既留住了青山绿水,又造福了一方百姓。”就如何发展山地旅游,裸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高天成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两个半小时的论坛,内容丰富、成果丰硕,搭建起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术机构、不同行业经营主体之间交流、沟通和碰撞的平台,为全国旅游乃至世界旅游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风向标,并形成了山地生态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贵阳共识。

  与会者一致表示,要以平等、包容、合作的精神,务实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为促进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会嘉宾同时给东道主贵州提出了建议,希望贵州立足山地生态实际、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旅游发展,用旅游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举措,完善产品业态,壮大市场主体,让贵州山地生态更美,乡村旅游更强,黎民百姓更富,形成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特写

  像珍惜眼睛一样珍惜生态环境

  “丰富的有形、无形资源为贵州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必须将这些资源整合成旅游景点。”6月28日,在山地生态与乡村旅游主题论坛上,曾历时一年游走贵州并执笔出版《神妙贵州》一书的作者,台湾知名作家、影评人陈念萱的发言颇具说服力,于她而言,乡村旅游早就超越了吃一餐农家饭、住一夜农家屋的范畴,最忌讳“一拥而上”的低层次雷同建设和重复开发。

  “贵州各具特色的县域文化要成为资源整合的主线,让差异化的县域文化来决定各种资源的取舍、比例和搭配方式,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以‘见山、见水、见人、见物’为基础,让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共同推动乡村旅游,避免以数量增长来代替质量提升并导致乡村旅游泛化、产品同质化的倾向。”得益于自己曾亲历贵州的体验,陈念萱娓娓道来。

  与此同时,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及执委会执行干事徐京也凭借自己曾多次到贵州考察的经验和感受,补充道:“文化是山地生态与乡村旅游的灵魂,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更应与文化相互结合,不搞过度开发,减少人为造景。而在当下全球大规模的工业化推动生产力发展、创造物质财富的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也受到了严峻挑战。”他表示,早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中,就把“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系统影响”纳入重点研究内容,明确了加强山地生态文明建设,维系山地自然与人文生态,促进山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山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可见,山地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泉,山地生态的复杂性、脆弱性也告诫着人们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守住生态底线,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宝贵的生态环境。

   观点

  邵琪伟(中国旅游协会会长)

  让乡村旅游资源既丰富又独具特色。按照“大山背景、小水情调”的核心理念,立足山地优势,以生态资源为依托,打造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也对全面提升旅游区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之更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与此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山地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公司、农户三方利益都能得到平衡,尤其是可以让山区农户得到较多好处,获得更多收益,为广大旅游者提供更优美、更舒适的旅游服务,为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营模式参考,促进山地乡村旅游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Peter﹒Michael﹒Heck(德国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物质流管理研究所所长)

  生态是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全球委任的关于循环经济项目组的五位国际专家之一,我正在领衔编制《贵州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及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希望达到将所有设施配置兼顾旅游需要和农业生产的双重功能,展现出自然、质朴、整洁的原生态风情。同时,按照“主辅结合、片区主题化”的原则,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组团开发,以打造温泉养生、山水风光、生态采摘、山地康体、特色农庄等一系列主题的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各具特色、缤纷四季的乡村旅游生态体验,从而积极探索出建立生态文明旅游模式和旅游发展的贵州经验。

   汤之敏(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国际学院院长)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之后生态旅游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并得以迅速普及。理论和实践也证明,生态旅游是破解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时至今日,人们也意识到旅游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从过去传统线性生产链走向没落,新型生态圈正在兴起,人类在获取山地旅游经济成果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共生共荣,积极探索推进低碳、环保、绿色旅游发展之路,让新型生态观全面引领可持续旅游发展。

  (来源:贵州日报)

  原标题【 山地生态与乡村旅游主题论坛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