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国学试验撕下“掉书袋”标签 首届毕业生超半数读研
若非“邂逅”尼山学堂,如今的赵兴鲁可能正在化学实验室跟瓶瓶罐罐的试剂、形形色色的材料打交道——3年前的报考“冲动”,让他弃理从文,成为文献学专业的准研究生。
改变他学术甚至可能是人生轨迹的尼山学堂,是成立于2012年9月的山东大学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也是国内成立较早的高校国学班。初设时,高校办国学班尚处饱受争议阶段:“搞复古”“掉书袋”等偏见、标签不绝于耳。
如今,3年过去了,23人小班教学的尼山学堂在今年夏天迎来首个毕业季。他们学到了些什么?如今学堂又何去何从?国学教育的试验是否成功?
尼山学堂的选拔机制是愿者上钩
尼山,位于曲阜市城东南30公里。《史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尼山学堂”,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徐超教授为国学班写的金文题匾,也是班名。
山东大学校方曾如此解释办国学班得天独厚的优势:山东是孔孟故里、儒学发祥地;历史上的山大拥有八马同槽、冯陆高萧,以“文史见长”享誉学界。于是,在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战略出台之际,尼山学堂应运而生。
2012年9月,笔试面试相结合,尼山学堂从在校大二学生中招收了23人。通过对《后汉书·郑玄传》的考查,来自中文、历史、哲学、宗教、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医学、药学、物理、化学、能动等十余个院系学科,涵盖文理工医四大学部的学生相聚国学班。
从学校领了主管尼山这一“差事”的长江学者杜泽逊教授,对学科跨度之大也很意外,“山大历史上没有听说过”。
起初,报考的学生并没有很明确的规划,一些人甚至打趣要来学习琴棋书画。“兴趣”,则是绝大部分考生会提到的字眼。
马小菲,高中就出版了两本文学习作集的济南姑娘,之前的专业是炙手可热的经济学。3年后,她称“来到尼山是大学期间最满意的选择”,并将在另一个中国学实验班——北大燕京学堂度过接下来两年的研究生生活。
从化学——这个看起来与国学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考到尼山学堂的赵兴鲁,则用“痛苦”来形容之前的专业。大一一年,他一直在反思人活着的意义,这种行为被认为“不是哲学家,就是神经病”。
思考之余,他还算了一笔账,既然课堂上找不到乐趣,不妨去图书馆多读书,用另一种方式把学费给“赚”回来。阴差阳错,在他的大学图书借阅记录里,第一本便是《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合集》。
“尼山学堂的选拔机制就是愿者上钩。”山大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胡金焱总结道。
这里对学生的多样兴趣充分尊重。当代儒学研究课程仅3名同学选修,依然坚持开课,创下了山大之最。“国学班不要搞群众运动,不要大跃进,不搞特招,要少而精。”杜泽逊坚持的这条原则可以成为3人微课堂的生动注解。
这里是严谨踏实做学问的地方
尼山的第一堂课是山大儒学院刘心明教授开的文字学。上课伊始,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誊抄了10道考题。刘心明本意是了解学生真实水平;对学生而言,这个“下马威”却着实吃不消。董韦彤回忆,“类似字体与书体的区别等等,完全凭感觉作答”。
山东师范大学晁岳佩教授应邀来讲授《左传》的这一年,恰逢他从山大本科毕业30周年。他对尼山重视元典的教学方法大为赞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比一般本科生、研究生提出的有深度,而且知识面很广,有时让我招架不来。”
赵兴鲁便是让他招架不来的学生之一。3年时间,赵兴鲁把近万元的奖学金和一大笔生活费变成了1000多本书籍,没有地方放置,便用书将床板垫高一层,枕书而眠。
包括两位教授在内的47位授课教师,不仅涵括山大文史哲儒4个学院的中坚力量,还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其他高校的近10位教师,真正实现开放办学。
聘请教师严格遵循尼山学堂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统合了黄侃框架和台湾大学中文系框架(即老北大开课框架),以经史子集四部要籍为主体,以文字、音韵、训诂等小学课程为基础,以中国文史哲学术源流为补充,加以辅助性的西方古典课程和现代性的学术前沿课程,颇有四书六艺、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的意味。
“非文非史非哲,是按照中国传统学问固有的体系开设的。”儒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学典说。
“跟不少人猜测的整日长袍大褂、满嘴之乎者也完全不一样,这里是严谨踏实做学问的地方。”马小菲颇有感触。
来到尼山的首个期末,马小菲共写了6篇学术论文,每篇万字左右,“手上都磨出了茧子”。按照规定,尼山的课程论文需要用300字标准稿纸工工整整抄写。选修更多课程的同学论文数量也更多。面对大部门科目50%卷面成绩+50%课程论文的压力,整个考试月,尼山学堂专用教室灯火通明。
论文报告会制度是尼山学堂一大特色。报告会在大二、大三学年各举办一次,依照国际会议标准答辩评议,成绩按10%比例参与研究生推免。尼山学堂不采用导师制,而是根据论文选题延请导师,“避免了学术兴趣转移时人事和情感上的尴尬,切实以学生为中心”。
已保送北大汉语史专业的李举创是报告会制度的受益者。他大二撰写的《王羲之书风论要》一文,洋洋洒洒五万字文言,正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季刊《国学茶座》上连载。
首届毕业生超半数读研
常被其他学院同学冠以“学霸”称号的尼山学子,其实并不“高冷”。除了读圣贤书,赴曲阜、泰山游学,赴省图、齐鲁书社实习,也都是他们的日常活动。2013年暑假,近半数同学自发去郓城进行国学支教,对当地儿童的资助持续至今。
首届23位学生中有13人成功保研,北大、人大、北师各2人,武大、华东师范各1人,山大5人。
相较于保研,考研[微博]情况并不理想,6位同学全军覆没。杜泽逊认为中国传统学术在当今细致的学科分类下处境尴尬:“我们希望能为国学设立专门的考研方向,自主命题招生,这是对国学学科的尊重。”
保研的同学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李举创在参加北大文学院的推免时,从未系统研习过的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等都是必考内容。但他认为,“以元典为根基让我拥有文史哲各院所不具备的眼界与素养”,这种优势在面试时尤为凸显。
出国读研也是国学专业的不错选择。张恒凭借自己在尼山所受的专业国学锻炼,成功申请了伦敦大学学院的文化遗产硕士。
而对就业的同学来说,因网申或笔试时并没有国学这个选项,面试时不提国学背景是他们摸索出来的经验。
“是不是附属的三本院系或者社会教育?”面对解释许久却依然困惑的公司HR,以及用人单位对国学的不认可,直接说“汉语言文学”或“历史学”专业更为便捷。
创业做得热火朝天的周锋是尼山学堂的一个另类:“从物理转到尼山就是因为文科课业压力小,可以有时间写代码。”
对于喜欢《逍遥游》的他来说,国学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修身养性。周锋大三时开发的funny贴纸相机APP在IOS下载量突破500万,求职时轻松拿到了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新浪微博等企业月薪过万的工作,最终选择自主创业,已成功融资数百万元。
尼山学堂顶多是个中天门,不是玉皇顶
说起尼山学堂的“福利”,董韦彤津津乐道:“有自己的专用教室,有配套的填满书橱的工具书,最重要的是可以从文史哲中自由选择学士学位。”
23位毕业生在选择学士学位时,18人选择了文学,史学3人,哲学2人。
家长、就业是影响学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再就是哲学难度比较大,比较高深,曲高和寡。”杜泽逊对于哲学人才的稀缺感到遗憾。
尼山学堂面临的另一问题是青年教师匮乏。目前授课教师绝大多数为资深博导,还请了一大部分已退休的老教授出山。杜泽逊坚持“一定要培养优秀青年老师作为尼山师资的后续新生力量和接班人”。然而,受限于人事制度,教师引入仍是挑战。
随着教育部推荐免试政策的改革,尼山原定的1+3+3培养模式(1年通识+3年本科+3年硕士)也面临调整。杜泽逊表示:“我们会根据新形势有所修正,将培养重心放在本科,这是对国家现行人才培养格局的尊重。”
如今看来,尼山学堂的国学教育尝试是否成功?
在尼山学堂首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玉峰总结:“路子正,基础宽,思维活,方法新。”
“尼山学堂顶多是个中天门,不是南天门,不是玉皇顶”,在杜泽逊教授看来,从目前毕业生的学术水平看,尼山达到了预期培养目标;但是,传统学科的特点是周期长,其成效还需要放眼10年甚至更长时间去看。
有人将国学定义为屠龙之术,认为这门学问不如杀猪之术来得务实。“国学有什么用呢?似乎是没什么用。但是没有行不行呢?大概也是不行的。”杜泽逊感叹。
这点赵兴鲁深有体会。即将毕业的他,还没有达到哲学家的高度,但也没有成为神经病。他在读书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国学的天地间上下求索。(实习生 胡静 本报记者 邢婷)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赵兴鲁系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