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浮山:“农技小团队”托起“蔬菜大产业”
眼下正值春耕春播,在山西省浮山县南卫村的蔬菜大棚里,菜农们正忙着收蔬菜。村民卫世业一边摘黄瓜,一边高兴地说:“种了多年庄稼,没想到最后靠种菜脱了贫,多亏了县里的好政策。”
近年来,浮山县以设施农业为抓手,组建技术服务团队,推动全县蔬菜产业快速发展,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个山区贫困县的农业“致富经”
地处晋南的浮山县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境内山岭起伏,到处可见条状梯田。全县13万人,2014年建档立卡之初共有贫困户9943户、31936人。
卫世业所在的东张乡南卫村全村800人,耕地仅1200亩,人多地少,单靠种植玉米、小麦等常规作物,一亩地最多能收入千八百元。近年来浮山县以产业扶贫的方式在南卫村发展大棚,村民们在脱贫路上“开了窍”。
今年40多岁的卫世业曾是全村脱贫的“老大难”,在村民们的影响带动下,以前“院墙塌了也不肯动手修一下”的他也搞起了大棚种植。在干部的帮助下,卫世业2017年贷款5万元种起了大棚蔬菜,几个月下来就看到了收成。
“专家亲自来地里指导,修水塔、铺管道,大棚成了水浇田,是设施农业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卫世业说。
浮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维新说,南卫村是浮山县发展蔬菜产业带动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浮山县以设施蔬菜种植作为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形成了温室大棚、春秋大棚和特色露地蔬菜“三翼齐飞”的发展格局,蔬菜总播种面积达到6.57万亩,总产值4.16亿元,仅这一项产业就可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户均实现年增收1万多元。
“农技小团队”破解“最后一米”难题
产业发展,科技先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发展设施蔬菜,浮山县原有的农业技术人员明显吃紧。“许多种植户都是第一次接触蔬菜大棚,没有相应的经验和技术,遇到一些问题经常束手无策。”浮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陈华说。
为此,浮山县着手组建技术服务团队,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担任首席专家,聘任农民专家为岗位专家,同时配备了技术监理和农民跟班技术员,逐渐形成了“团队管产业、专家管技术、农技人员管服务、示范户辐射带动”四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覆盖全县7个乡镇。
服务团队对乡镇和重点村实现了点对点对接,采取入户指导、技术培训、个别指导、技术交流和召开观摩推广会等多种形式全程跟踪指导服务,提高农户种植水平,实现标准化栽培管理,为全县蔬菜产业提供了智力支撑。
“技术员们面对面、手把手,把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解决了技术推广‘最后一米’难题,并且做到包教包会,让他们懂得如何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不影响产量的基础上提高成果。”陈华说。
“大棚刚建好那阵儿,心里真没个底,幸好有技术团队的跟踪服务。”浮山县张庄乡徐村蔬菜种植户丰海丽说,“去年9月,我们这里出现连阴雨,大棚里的西红柿表皮都霉烂了,每斤的收购价从2.2元一下子降到0.6元,大家都不知所措,多亏了陈华主任和技术员帮我们对症下药。”
乡村振兴产业旺 创业不必去远方
“村里年轻人出去打工了,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人在城里难找活干,自从村里有了温室大棚,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了。”浮山县张庄乡陈庄村农民盖亚奇说。
陈庄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在县里规划下,陈庄村、小郭村等几个村子统一纳入“印象田园”生态农业项目园区,建起了日光节能温室。老百姓通过种植黄瓜、番茄等反季节蔬菜,每个大棚年收入4万元左右。
“其实,创业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浮山县张庄乡返乡创业青年高峰说,“我在园区里租了8个大棚,种蔬菜、草莓和桑葚,去年还试着种了一棚四季梨,不到一年就挂了果,一棚能产5000斤,每斤采摘价30元。”
目前,浮山县“印象田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建设日光节能温室403座,像高峰这样的承包几座大棚的小业主已经有180多人,每个大棚的纯收入能达到2万至3万元。
浮山县县长栗俊昌表示,乡村振兴要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浮山县以“印象田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引领,实现农技团队服务全覆盖,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力争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作者:王飞航 陈忠华 编辑:邱忠珲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