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造访六尺巷 官员猜测:告诫为官当知进退

20.11.2014  12:46

      11月18日晚间,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廉政文苑栏目发表《让人三尺又何妨?》一文,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专门介绍安徽桐城“六尺巷”.

          这一知名度并不是很高的古迹为何引起注视?源于11月15日,也就是上周六,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低调造访此地。           文章称,“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这条看似寻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过四五分钟,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张英的其言其行蕴含着中华传统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更体现出为官者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           文章指出,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便是一代儒臣风范的体现。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为政以德,正心修身,讲规矩、守戒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吸收传统文化的充足营养,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王岐山此次安庆之行颇为低调,从当地群众现场拍摄的照片显示,陪同王岐山此行的还有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安庆市委书记虞爱华等。           而至于专门造访六尺巷背后的玄机,有当地官员猜测是通过六尺巷释放信号:让人三尺又何妨?告诫党内干部,为官当知进退。           《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原文: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这条看似寻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过四五分钟,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里的张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张英的宽容旷达让六尺巷的故事被广泛传诵,至今依然带给人不尽的思索与启示。           修身为先,大度做人。让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换万世流芳。张英的谦逊礼让,不仅成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更是中华民族里仁为美、和谐理念的充分体现。六尺巷虽不足200米,但是文化内涵却远非四五分钟距离所能承载的。几百年后的今天,当一些人争长论短、追名逐利、争权夺势,在虚假的寒暄中,掩藏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的时候,六尺巷带来的是触及灵魂、发人深省的人生思索,是在世事纷争中归于宁静与平和的精神净化。让一点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张英的其言其行蕴含着中华传统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更体现出为官者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便是一代儒臣风范的体现。           治国辅政,清廉为官。自古至今,人们最注重的就是为官者德才兼备。清朝马其昶所著的《桐城耆旧传》中这样描绘张英:三藩叛乱时,“一时典诰之文,皆出公手”.张英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治国辅政,才学出众,被世人称誉。作为封建官吏能将权力用于社稷而不肥一家之私,确实难能可贵。张英身为一朝宰辅,却不恃权压邻,律己从严、舍利求义,权不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而现今社会一些官员公然违规违法、以权谋私,置社会的道德法律于不顾,可谓相形见绌。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既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又应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始终心存敬畏、慎独慎微,才能无愧于心,不辱使命。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张英写给家人的《聪训斋语》中的《立品篇》中专门有一节说“能容让”,其中写道:“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张英的谦逊宽容也在教化后人秉礼处世,清廉为官。据《桐城县志》记载,张英次子张廷玉为康熙朝进士,居官五十多年,历康、雍、乾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乾隆朝晋三等伯、加太保。张廷玉长子和次子亦官至内阁学士,四子官拜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家学渊源,善益子孙。父子宰相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堪称典范,应说是得益于张英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得益于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得益于“六尺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家国思想、家国情怀,六尺巷的故事彰显了儒家修身、齐家、仁者爱人的博大内涵,更在为官修德方面,留下了最好的文化传承遗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为政以德,正心修身,讲规矩、守戒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吸收传统文化的充足营养,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