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激情在扶贫岗位上燃烧——平原县审计局 “第一书记”帮扶工作小记
进入6月以来,平原县前曹镇前李村的的十几名村民们一直在地里忙活。人群中,一个中等身材的“外村人”跑前跑后,忙得汗流浃背。他就是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小杜”的平原县审计局派驻前李村“第一书记”杜洪卫。
沉下身子访民情
“我可不是跟你们夸,杜书记来了之后,吃住一直都在村里,不是走访村户,就是跑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情,实实在在为村里解决了不少‘老大难’问题。”前李村村民张富海激动地告诉笔者。
2016年3月29日,县委选派的第一书记全部下村。杜洪卫早早地就动身前往自己的驻地——前曹镇前李村。在去前李村的道路上,走下平坦顺直的101省道,就开始七拐八拐,一路颠簸。刚一下车,杜洪卫的心不禁抽动了一下,这里道路坑洼、村困民穷、环境脏乱,与20多公里外的县城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更让他心里难受的是村民们的不信任,都认为这个驻村的干部过不了两天就走人了,干不了事。怎么办?为消除村民的疑虑,第二天,他早早来到村里,没有进村委办公室,就直接奔向了田间、果园。看到耕地播种的,他就帮着撒把种;看到施肥打药的,他就帮着拎水;看到有三五一群休息闲聊的,他也把腿一盘坐在地上一起拉家常,唠唠生产生活情况。半个多月来,他白天到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劳动,晚上深入到农户与群众促膝谈心,共走访了群众100多户。在杜洪卫看来,深入广大农村,比在狭小的办公室更“有意思”。功夫不负苦心人,不久,大家看他的眼光也从冷漠到熟悉,从熟悉到亲切,渐渐把他当成了“村里人”。
倾心尽力抓组织
“杜书记人虽年轻,可是有学识、有思路、有方法、有干劲,我们村的党员干部要向他学习。”一提到杜洪卫,前李村老党员王喜亮就喜笑颜开。
多年来,由于村里组织涣散,集体经济薄弱,村情矛盾复杂等问题,一直阻碍着前李村的发展。
面对现状,杜洪卫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走访群众,了解村“两委”主干矛盾症结所在,寻找二人工作的交叉点、思想认识的共同点,循序渐进地化解双方矛盾,在此过程中,杜洪卫积极协调,他牢牢抓住每月1日的党员活动日,积极组织开展座谈会、谈心会和知识讲座等各种教育活动,开展拔河、乒乓球赛等文体活动。以村里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多次召开村组干部和党员民主生活会,大家把憋了好久的心里话摆到桌面上,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交流沟通做好了,隔阂和不满就逐步消除了。同时,杜洪卫帮助村里完善和健全了管理制度,规范开好“三会一课”,制定了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从而确立民主决策,加强了班子团结,增强了组织的战斗力。不仅如此,杜洪卫还培养和发展了2名预备党员,壮大了基层党组织。前李村的一位老干部即兴编写顺口溜:“第一书记杜洪卫,有胆有识有作为。办事善抓牛鼻子,敢啃骨头不后退。”真实反映了第一书记的工作成效。
聚精会神搞建设
“第一书记来到村里之后,我们前李村就开始变样了。路好走了,水泥路都修到家门口了,好多农户房顶上都安上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不出一份力就能挣到这份钱了!”在前曹镇前李村,村支部书记刘长友提到第一书记,话语中带着深深的谢意。
刚入村时泥泞不堪的道路让杜洪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刚一到任,除了走访民情,杜洪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硬化道路。经过深入了解和实地察查,全村尚有近三分之二的路面没有硬化。道路修缮的计划已经做好,但资金从哪里来呢?只要坚定为民服务的信念,办法总比困难多。“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做好!”这句话成了杜洪卫的口头禅。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杜洪卫找自己的单位,找县扶贫办,找县交通局,找县领导,甚至还跑到市里找赞助。经第一书记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为前李村争取到上级10万元扶持资金。雨季即将来临,道路硬化工程第一时间开工,现已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800多米,彻底结束了往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局面。看到日渐崭新的道路,村里百姓都喜笑颜开,人人对未来充满憧憬,这也悄然拉近了第一书记和百姓间的距离。
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是第一书记结合上级配套扶贫资金,进行实现产业扶贫的一项有力举措。在村办公室屋顶和部分村民屋顶安装5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不用村集体花一分钱,预计每年会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多元。“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呀!”刘长友激动地说,“这笔增加的村集体收入用到村里之后,我们村甩掉 ‘贫困村’帽子就有盼头了。”
实干苦干,春华秋实。“第一书记”杜洪卫自驻村开展工作以来, 共引进特色项目3项,引进项目资金和帮扶资金28万元,帮助村民实现创业就业23人,一个封闭沉闷的贫困村正变得生机勃勃而富有活力。
大刀阔斧兴文化
6月30日,正值“七一”前夕,平原县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卫东带领领导班子一行到前李村亲切看望了第一书记,并由第一书记带领,到贫困老党员家中慰问。77岁的老党员王凤喜的妻子脸上乐开了花,她高兴地告诉笔者,“前李村村的文化小广场快要建好了,昨天晚上看到一大群人第一次在新修的水泥场院里跳广场舞,别提多乐呵了。”
村民口中所说的文化小广场是6月中旬才开工的文化项目,“投资约18万元的前李村文化广场项目,是我厚着脸皮找县领导要的。”杜洪卫笑着告诉笔者,“物质和精神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嘛!”看到村里的办公场所简陋,文化场所更是破败不堪,两个月来,杜洪卫多方奔走,争取了专项资金18万元,将原有的办公场所进行改造。将办公场所和文化场所合并,重新粉刷了办公场所外墙和内墙,新建了红白理事议事大厅和农家书屋,配备图书800册,并将办公场所前面的小广场进行平整和土地硬化,安装了两个篮球架。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班子办公场所困难的问题,又解决了村民办理红白事的实际困难,更重要的是,给村民提供了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保障。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努力,杜洪卫向县教体局争取到价值6万元的一套健身器材,现在正在合理地规划安置当中。
近期,杜洪卫正在协调县文化局开展“电影入村文化下乡”活动,让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看场好电影。
细致入微变村容
“环境好了,老百姓才能心情舒畅,才更有干劲儿。”杜洪卫在“民情日记”里这样写道。
几个月前,村里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比较普遍,河沟边上、田间地头,随手扔下的垃圾随处可见,柴堆、麦秸堆任意堆放在路的两旁,前几年安放的垃圾池,一个在村尾,一个在一户村民家门口,村民们有的嫌太远,有的怕被那户村民叫骂,索性还是把垃圾扔在原处,村里的垃圾池成了摆设。垃圾处理也一度成了村主任头疼的问题。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杜洪卫到县城请来了专业的规划团队,改进并完善了村级规划。规划团队从整治村容村貌入手,以合规合理为准则,划定柴堆堆放地,挖掘了垃圾池3处,摆放垃圾箱18处,对村内"三大堆"进行了彻底清理。
三大堆清理了,村里变干净了,村里的绿色也多了起来。杜洪卫抓准时机,充分利用植树的黄金季节,整合村闲散宅基地,利用村庄的房前屋后、主要街道,种植了法桐、国槐、白蜡1000余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李村树木葱茏、鸟语花香的日子指日可待了。这些树木不仅打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预计每年会给村集体增加收入3万多元。看到村里的环境一天天变好,老百姓的脸上都乐开了花。
坚定信念铸未来
“在任一天,就要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争取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杜洪卫总是这样说。有过多年基层经验的杜洪卫深切地知道: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第一书记是上级下派到贫困村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羊,贫困村能否如期脱贫,贫困群众能否抓对产业实现增收,增收是否具备持续性,这是第一书记工作的重点。
要真正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就要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跨越,“要改变贫困村现状,既要坚持对上争取,更要坚持自力更生。”杜洪卫在“民情日记”中这样写道。接下来的日子,正是脱贫攻坚的黄金阶段,短期的帮助和资金投入只是一潭死水,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向前李村才是杜洪卫最想看到的结果。杜洪卫在“民情日记”中这样规划:接下来,要进行三个方面的尝试:尝试种植高端新品种,大力发展特色高效产业。着力打造一个自主品牌,借助农村电商淘宝平台,延伸扶贫产业链。将产业项目规模化、集约化,争取把产业项目做强做大。
在前李村,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才刚刚打响,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满怀激情,只要细心大胆,只要后盾坚强,迈向胜利的脚步,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李冉 张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