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制造

04.08.2016  22:05

  编者按:“为什么我们钢产量严重过剩,却连圆珠笔笔头上一个小小的‘球珠’都生产不了?”“为什么国人一窝蜂爆买海外产品,即便国内的产品的质量并不差?”……观一叶可知秋,中国制造业市场在不断地敲响警钟。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正逐步摆脱低端的竞争格局向中高端迈进,也迎来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期。受访企业普遍认为,企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用产品来说话。

  记者队伍分赴北京、上海、珠海、佛山、青岛等地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将推出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报道,旨在引发社会各界对于工匠精神新的思考。无论处于各行各业,都能够从自身做起,具备工匠精神,脚踏实地,专注极致,以己之力助推中国制造强国之梦的实现。

  工匠精神是什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工匠精神”,引起各方关注。即“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是什么

  工匠,即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工匠精神通常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一种“差不多”的精神,表现在凡事只是满足于99%甚至90%就不再继续推敲打磨产品。

  我国制造业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这种“差不多精神”有关。即便我们有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制度,假如缺少了工匠精神,就难以拥有一流的产品。

  举例来说,为什么中国的工匠愿意花上万元买一把德国产的理发剪刀?就是因为这把剪刀理发师可以用一辈子。对于他来说,剪刀就好比是陪伴自己的一位老朋友。中国制造的理发剪,虽然价格是几百元,但少有能用上一辈子。小小的一把理发剪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最直接的例证。

  反观现状,中国经济历经30年的高速发展后,制造业的势头减缓,不少中小制造业停产、倒闭,而大型的企业则纷纷限产或移置国外。欧美国家历经金融危机后,也逐渐认识到工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纷纷提出重振制造业。最为标志性的则要数工业强国德国在2013年提出的“工业4.0”国家战略。如今,世界范围内的商业竞争已经进入到了新的格局,智能制造成为新一轮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去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国制造新一轮的崛起,在转型升级中更需要重塑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就是不断给自己挑刺”

  不久前,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公开场合发问,“为什么中国那么多的企业,却生产不了消费者想要的马桶盖、电饭煲。”而这恰恰隐射了出了我国制造业所诟病的“差不多”思维。

  格力董事长董明珠

  近年来,中国的企业家们与消费者都参与了一场低价狂欢的盛宴,原本几十元的东西,消费者谁不想要以更便宜点儿,甚至免费进行交易。消费者对低价产品的青睐纵容了一波又一波惨烈的价格战开始轮番上演,每一次价格都是一次残酷的市场洗牌,中国的产品渐渐贴上了低价、粗制滥造的标签。

  “在消费者看来,买回去的产品没几天就坏了,不如买个便宜的。等将来有钱了,一定要买最顶尖的产品。”董明珠表示。

  在董明珠看来,中国制造业对市场的把握绝不能停留在价格竞争的思维,中国相信一分价钱一分货。做产品就是要不断挑战自我,要不断给自己挑刺,对产品追求完美,甚至达到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而这就是董明珠所认为工匠精神。

  “这是针对韩国人传统生活习俗研发出的新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实际上创造了一个需求,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市场,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活力。” 董明珠以韩国看到的泡菜冰箱例讲述工匠精神的践行。

  在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企业要想谋求更辉煌的成果,就要摒弃“差不多的思维”,坚持追求极致。短期利益已经熏染了部分中国企业家和消费者的双眼。如何揭开迷雾,不再错过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时间窗口,“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不可少。

  “互联网+与工匠精神必不可少”

  无独有偶,与董明珠所提到的工匠精神相比,位于佛山的陶瓷企业东鹏控股董事长何新明也持有相同观点。他始终坚信制造业才是根本,企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用产品来说话。

  东鹏董事长何新明

  “为什么诺基亚那样曾经无限辉煌的企业,也会走向没落?”何新明曾在公开场合表示,“顺势而为才能转型突围。必须把握大势,互联网+与工匠精神必不可少。”

  尽管我国是陶瓷生产的大国,但并非是陶瓷强国。中国陶瓷产业在日益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突出的问题。陶瓷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较低,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产能过剩的现状倒逼企业争夺市场竞相压低价格。

  如何补回中国建陶行业的短板?何新明认为,中国制造要成为世界品牌,一定要在设计上加大投入,并发挥产品的优势主导权。

  在何新明看来,中国建陶行业在和国外企业的竞争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尽管用30年的时间在规模和产量上追赶上西方国家200多年铸出的成果,但在产品的设计、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方面还非常薄弱。

  何新明表示:“互联网+时代依然是产品的时代,也是工匠精神重新回归的时代。工匠精神就是指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块砖,以独特的创新产品让世界同行对中国陶瓷认同。”

  如果说互联网+的精神是自由、开放、创新,那工匠精神便是严谨、钻研以及专注。互联网的时代为企业打开了未知领域的大门,给予创新和活力。工匠精神则辅助企业脚踏实地,对产品精雕细琢,站稳根基。可以料想,在新一轮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洗牌中,必定会有一批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注重创新、精益求精打造产品的工匠精神类的企业。

  “精益求精,突破技术瓶颈”

  “德国的锅可以用一辈子”,日本的拉面馆常常几十年、几代人钻研拉面汤……欧洲、德国的学徒文化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对产品精细度要求非常高,时代相传,从而形成了匠人精神,后来被引用为企业文化。

  美的中央空调事业部副总裁夏伦熹表示,相对来说中国起步稍微晚一些,中国的企业强调标准化批量生产、高级性价比,如果想要与百年老店竞争,就要打造品牌,精细工艺,稳定质量的工匠精神则是制造的关键。

  他认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强国有着自制、精制以及定制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精益制造阶段,随着产品日益丰富,客户拥有更多选择,也更为关注品牌。企业要立足于不败之地,只有将产品做好做精,将工匠精神落实到实处。

  夏伦熹以中央空调为例,为记者讲述他理解中的工匠精神。

  美的中央空调事业部副总裁兼美的重庆公司总经理夏伦熹

  国内中央空调市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各品牌在机组性能方面的表现已经相差不大.中国家用空调主导了中低档市场,但大型中央空调市场仍由国外品牌统治核心,压缩机等核心零部件长期严重依赖于进口。

  为了突破这样尴尬的局面,夏伦熹带领美的中央空调团队对离心机技术做集中攻关,引入了大量的人才,与各个领域的员工、供应商一同将压缩机的上千个零部件逐个拆分研究,经过不断反复的测试,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终于使得压缩机可靠性大幅度提升。

  对用户需求的深入分析、对目标的坚定不移、对创新的追逐、对每一处细节的完善、对技术的每一次攻关……都可以体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关乎企业的生存,更关乎国家的工业文明。

  工匠精神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除了将工匠精神纳入到国民教育中、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建立工匠精神的养成的制度体系外,还需要牢牢在社会上树立起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系。在“中国制造2025”的契机下,只有当个人、社会、政府等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制造,才能让中国制造业的筋骨更为强健,继续稳步前行。

        编辑:王翼莉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