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许振超对话年轻桥吊司机——用青春和汗水创造新的奇迹

03.05.2019  01:01

  1974年,只上过两年初中的许振超来到青岛港,当上了一名码头工人。从“一钩准”“一钩净”到“无声响操作”,许振超自学成才,练就了众多绝活,并带领团队先后八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

  劳动节来临之际,年轻桥吊司机刘起与这位“大国工匠”一起,展开了一场青春与奋斗的对话。

  刘 起:许老师,您年轻那会儿干工作,环境艰苦、机械设备也落后,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刚开始学徒时出了两次事故,差点就辞职了。

  许振超:我们那会儿码头工人都被叫作“老搬”,出大力、流大汗,还不被待见。我当时家里条件差,初中毕业就没法继续上学了,就到工厂当工人。

  开始工作时,有一次师傅让我给一台三相鼠笼电机换向,我哪里懂啊,结果就出了丑,但是我没有气馁。因为我对自己有个认识,就是当一名好工人。所以我就下决心要克服困难,别人会的我要会,别人不会的我也要会。后来,不论是干装卸工、电工、门机还是桥吊司机,遇到再难、再复杂的活我都不会缩手缩脚。你要是能扑下身子老老实实地学,扎扎实实地干,慢慢钻研大胆尝试,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刘 起:以前港口对咱们司机的工作标准要求是“四懂三会”,这个要求就是拿到今天也很难,“七项全能”没几个人能做到,您当时是怎么做到的?

  许振超:记得是1988年,队里的一台桥吊控制系统发生故障,请外国厂家的工程师来修。人家干了12天,一下子挣走几万元,这对我刺激很大。如果自己会修,这笔钱不就省了吗?所以我就开始一个元件一个元件地分,一条线路一条线路地测试,用了4年时间才倒推出复杂密集的12块电路模板的图纸,攻克了技术难点。一次,一台桥吊上的一块小信号转换板坏了,就是因为我懂,花8元钱买回一个运算放大器就把问题解决了,要搁以前,不会修就得换一块板,得花3万元。这就是我常说的,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刘 起:我读大专那会就知道您,后来来到青岛港,我就立志要像您一样做一名速度最快的桥吊司机。现在,您对我们年轻人还有什么期望?

  许振超:我带领团队,多次打破集装箱装卸船世界纪录,创造出世界第一的装卸效率。在这个领域里,中国的码头工人挺直了腰杆。

  我们的青春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是都有着相同的梦想,要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干就干第一,争就争一流。同时,我提醒你们年轻人,我们现在有了世界一流的码头,有了一流的装备,那我们就要干出世界一流的水平和它匹配才行。你们以我为目标可以,但我更希望你们超越我,而且码头的现代化大生产和高效率需要工人当中涌现出更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我们时刻都要有紧迫感,不能停止学习。

  刘 起:现在,我们年轻人应该怎样弘扬工匠精神?

  许振超:以前我们练“穿针”的绝技时,让司机操作吊具从40米高度全速下降,在规定时间内把电焊条插到地上的啤酒瓶口中。很多人当时都觉得不可能,但我就有这个心气,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在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上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解决工作中的难点。

  至于“工匠精神”,我理解的就是精益求精、打磨细节,做个能工巧匠。如何成为一名能工巧匠,就是不断学习,找差距想办法。还有一点很重要,年轻人要把热爱劳动当美德、把钻研技术当乐趣。事实证明,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能在劳动中发现适合自己的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作者:李媛         编辑:孙岩        责任编辑:胡立荣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