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微”力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大”文章
一是打造微网络。在全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百人以上的社区建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室,依托全市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 搭建起由社区内部管理系统、触摸屏系统和社区民族工作专题网站群及地理信息辅助应用系统三部分组成的社区民族工作信息化网络平台。通过实时更新社区民族工作数据,及时发布社区民族工作动态、宣传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识,为各族群众提供网络化、即时性、自助式服务,实现了网络环境下市、区、街道、社区的信息资源共享,延伸和拓展了社区民族工作的手臂和空间,提升了城市社区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呈现出社区少数民族服务更有效,社区不稳定因素发现更及时、矛盾纠纷化解更到位,社区民族事务管理更规范的良好局面。
二是开展微宣传。结合青岛市少数民族的特点和生产生活实际,利用微信平台发布信息快捷、双向互动传播、受众面广泛、表现形式丰富的优势,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分享民族工作经验,促进了各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及时关注“中国民族报”微信公共号,第一时间获取民族方面的政策信息和工作动态;城阳区在少数民族干部、社区民族工作者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中建立“中华民族一家亲”微信朋友圈,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传递正能量;市南区湛山社区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开通“微湛山”微信平台,积极宣传民族政策法规,为少数民族群体提供便利服务。
三是树立微典型。致力于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微典型,通过典型宣传、典型示范、典型带动、典型引领,积极引导大家自觉发扬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主动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献策献计。在全市9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32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组织开展互观互检活动,通过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提升创建水平,形成学、比、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发挥各级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社区、教育基地、示范单位的模范带动作用,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成阵地化、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对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深入总结提炼,扩大宣传效果,通过以点带面、扩大覆盖,形成人人学先进、人人争先进的良好氛围,夯实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