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十三五”:对口援疆的“山东模式”
2016年,是“十三五”援疆工作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第五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在新起点上实现援疆工作新突破的关键一年。新一年的布局已经展开,同时,过去一年我省援疆工作取得的经验成就也为新一年开好局打下了基础。
模式创新,就业激活援建工作
“就业是新疆工作的第一要务,中央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为此,我省探索并推广了“农村产业社区”就地就近就业模式。积极引导中兴手套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采取“总部工厂+卫星工厂”的生产组织形式和1+X的产业布局模式,把工厂建在维族群“就业是新疆工作的第一要务,中央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为此,我省探索并推广了“农村产业社区”就地就近就业模式。积极引导中兴手套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采取“总部工厂+卫星工厂”的生产组织形式和1+X的产业布局模式,把工厂建在维族众家门口,并配套建设幼儿园、食堂、便利店等生活服务设施,打造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适龄儿童就地就近入托的新型农村社区。
据了解,中兴手套项目落户英吉沙县一年多时间里,已建成总部工厂、培训中心和17个卫星工厂,实现用工3000多人。参照中兴模式,伊丝路汽车坐垫、霞菲服装针织、万象服装、海丽仟木等17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在四县乡村落户布点,带动当地就业9400人,这一创新援建模式得到中央充分肯定。
除了让受援地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推动受援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疆外转移就业也是我省援建工作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实施了“山东百企万岗进喀什”工程,在喀什举办了春季招聘会,组织21家企业与2650名喀什群众签订了用工协议,已有1750人有组织来我省转移就业。
在援疆资金中安排7000万元,设立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制订出台资金管理使用办法,通过基础设施配套、贷款贴息、用工补贴等方式,重点扶持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创业带就业项目,也是山东省模式创新的成果。
同时,为进一步发挥援疆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放大人才智力支援效能,在认真总结前几批人才援疆成功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并实施了以“专家带团队、结对带交流、项目带人才”为主要内容的“三带工程”。启动实施了受援地急需骨干人才“千人培训计划”,从山东省选派各类柔性人才563名,带动培训各类干部人才2万多人次,培训当地农村支部书记、党员等共计3724人次。
当好“协调员”,推进重点工作
在援建工作中,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协调同受援地的沟通交流,搭建企业、项目、人才的对接平台,关系到援建工作能否高效运转。为此,我省牵头组织和协调开展了一系列商贸活动。组织协调6个省直部门、10个市和76家企业共500多人,赴喀什参加了第十一届喀交会,签约项目37个、合同投资额44.85亿元。协助受援地在东营、济宁、泰安、日照、临沂等市设立了招商联络处,在济南、临沂等地举办了招商推介会,并推动日照市与喀什地区签署了“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协议。
协调推进已落地项目建设,深化招商引资工作。协调推动英吉沙县山推项目建成投产,喀什如意纺织开发区项目和疏勒县项目开工建设。协调推动临沂九间棚公司40万亩金银花种植提取项目、青岛即发集团300万件服装项目和力诺产业园落户喀什。共帮助引进锦绣织业、大众服装、即发集团等产业合作项目56个,实际到位资金25.7亿元。此外,山东省还协调德州市组织12家企业,赴新疆参加了第二届绿洲博览会。
进一步创新援建思路
“农村产业社区”就地就近就业模式、设立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创新模式,使得我省援疆工作充满活力。新一年,进一步“创新思路,打造援建工作新亮点”依旧是援建工作的重点。
将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受援地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起来,重点围绕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民族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专案招商和以商招商,并总结和推出一批产业合作新模式、新路子,把产业合作继续做大、做强,持续擦亮产业合作品牌。
推广中兴手套集团模式,进一步扩大就近就地就业,引导更多企业在受援县镇村两级建设更多卫星工厂,延伸布点,深化内涵,逐步实现由点到面,由面到片,建成一批成熟产业社区。
落实好新疆内高班提高补助标准事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发挥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山东省政府励志奖学金的作用,并设立对口支援助学金,用于资助受援地在内地普通高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造教育援建新优势等,这些都是今年援建工作的侧重点。
此外,把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新形势下开展援疆工作的政策导向,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组织开展好鲁疆青少年手拉手、维汉一家亲、受援地爱国民族宗教人士来山东考察交流、“齐鲁文化喀什行”和“喀什文化齐鲁行”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发挥活动的示范、引领和聚合效应,形成我省援疆工作新亮点,开创“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新局面等,依旧是一以贯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