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村“第一书记”交出满意答卷
日前,山东省档案局馆3年一轮的第一轮“第一书记”帮扶工作圆满结束。省档案局馆的第三批“第一书记”武剑侠从全省1800余名“第一书记”中脱颖而出,成为荣获山东省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领导小组通报表扬的121名“第一书记”中的一员。
“第一书记”工作是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基层党建和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自2012年3月以来,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山东省档案局馆先后选派3批共9名同志,赴临沂市费县朱田镇3个帮扶村任职“第一书记”。3年以来,在省委组织部和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第一书记”立足于“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目标,协调落实扶贫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帮扶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文化建设,全面完成了帮扶工作任务。
回顾3年来的工作实践,省档案局馆总结出了3点工作经验。一是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第一书记”入职以来,始终把组织建设放在首位,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健全完善各项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顺利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选出了党员群众真正满意的带头人,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抓好脱贫工作。建立助残养殖基地,搭建起群众快速致富平台,得到了省、市、县残联的认可,并被列为残疾人就业创新试点单位。以基地为依托,形成了辐射各村各户的养殖、饲料加工、有机肥料、精品蔬菜和特色农业种植“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链,实现了村民和村集体收入翻两番。同时,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村“两委”办公场所、村内道路、水利设施、修建健身文化广场等,进行电网改造,实现了户户通电视,通讯信号全覆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帮扶村的面貌和村民的生产、生活状态。三是抓好乡村文明建设。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对帮扶村进行美化、绿化、亮化,使村居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建设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孔子学堂,为村民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结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合打造乡村文明,有力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程度,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朱瑞英)
责任编辑: 网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