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党95年光辉历程看“三个前所未有”

30.06.2016  13:09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建党95年光辉历程看“三个前所未有”

  95年来,世界看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中国。

  20世纪初的中国满目疮痍。诗人严复经常“中夜起而大哭”。

  今天,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

  “中国的奋斗,便是人类的奋斗,我将长眠,祝福中国。”

  “中国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变化是超越人类极限的。”

  上面的两句话,一句出自罗纳德·科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句出自亨利·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在概览中西的观察者眼中,一个东方大国的巨变,已经使人类现代文明的演进有了新的路径。

  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现代中国的复兴史,正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和壮大的历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5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是我们党95年光辉历程的精练概括。

  “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我们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是我们党今天向中国、向世界的承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5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才能现代化,中国人民才能实现小康,中华民族才能迎来伟大复兴。

  民族复兴,以独立开始,以经济奠基。

  95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由此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195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0亿美元,只有美国的约5%。现在,中国拥有了如下头衔: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有共计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人均国民总收入增至约788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为15.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

  民族复兴,总是以思想为先导,以制度为支撑。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千古兴亡多少事”的中国,终于跳出了历史周期律;“帝王将相家谱”的中国政治文明,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一页。

  我们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表达了马克思“解释世界”的理论逻辑;以民族解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践行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在世界意义上回答了两个问题:一个民族能否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本位,走一条西方之外的现代化道路?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到底有怎样的前景和未来?

  现实无声作答。一本名为《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的书,曾在2010年登上多国畅销书榜单。作者马丁·雅克——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资深研究员如是说:21世纪西方将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崛起改变的将不仅是世界经济格局,还将彻底动摇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变为现实。“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时刻,“两个一百年”的蓝图已呈现出笔墨饱满的细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未像今天这样靠近。

  (二)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我们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力和信心——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同一个时代,《纽约时报》记者哈雷特·阿班为中国而悲痛:“作为国家的中国已然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生活在苦难之中。”今天,同样是《纽约时报》的文章,却这样向中国奇迹致意:“西方最好还是研究一下中国戏剧般崛起背后的理念”。

  命运由道路决定,答案早已在历史中生成。

  “中国之命运有两种:一种是有人已经写了书的;我们这个大会是代表另一种中国之命运,我们也要写一本书出来。”这是毛泽东在1945年的回答。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982年,邓小平在谋划改革开放的蓝图时这样说。

  这条路,开天辟地,实现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齐头并进。农村包围城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完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次历史性飞跃,造就了“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道路”的中国奇迹。

  这条路,艰苦卓绝,经历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胸襟、“唤起工农千百万”的豪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清醒,共同凝练成了中国精神。

  这条路,独树一帜,所以不断地面对着挑战和怀疑。大革命失败,有人质疑:红旗还能打多久?二十年后,延安欣欣向荣,有人担忧:共产党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再经四十余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有人预言: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寿终正寝。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有人不停发问:中国模式还能持续吗?

  中国共产党能。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协调推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到十三五规划开局、从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历史的聚光灯聚焦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后的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整体上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通过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70年前,延安城的书店里,学生和红军战士挤在柜台前,争相购买普及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初访此地的德国人王安娜不禁感慨,延安是中国最大的教育中心之一。今天,在浦东、延安、井冈山,在遵义、兰考、西柏坡,在全国各地,到处可见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潮。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复兴路上,坚强的领导核心百折不摧。

  时迁势移,日新无已。全面深化改革势将解放生产力的深刻革命进行到底,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经济发展新引擎日渐成熟。世界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之锚”。

  政治良否,视人与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科学民主立法成果丰硕、法治政府建设路径明晰、司法体制改革深层推进,法治精神照亮民族复兴的前路。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面对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中国共产党从来不缺乏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十八大以来,拍蝇打虎、整纲肃纪,无死角、无禁区的反腐行动让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深入有效的学习实践教育活动和作风建设,完成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固思想之元”“补精神之钙”。

  民族复兴之路与世界发展大势的交汇点上,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政党有了更大的战略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能力,也是信心。

  (三)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

  2015年1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兹在美国《名利场》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的文章。文章称,世界银行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公布的最近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在2014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尽管这个观点引发了许多争议和讨论,但谁也无法否认或漠视文章背后的那个事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正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自近代以降,今天的中国分量前所未有地重要,位置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历史提供最震撼的对比。近代中国,曾签订近350个不平等条约,领土被步步蚕食、主权受层层侵蚀。曾经辉煌的国度,被压伏在国际秩序的底层,一幅列强争食的《时局图》就是写照。当代中国,一系列外贸外交上的“前所未有”宏观勾勒出了中国的世界角色: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外汇储备国;201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并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2016年,中国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一大出境游市场的地位,成为拉动全球消费的强劲动力。

  数字留下的是足迹。这一切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和平发展的理念,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世界潮流和时代大势的把握。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势”是潮流,是风向,是未来。把握了“势”,就能在世界发展潮流中乘势而上。当民族独立是历史首要课题时,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住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以及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大势,正本清源,一举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当开放发展成为时代呼声时,中国共产党准确判断世界大势,一改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确立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达成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就在求索的理想局面: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在互鉴中共赢、在碰撞中融合。

  成就背后有哲学。中国的发展,有别于传统国强必霸的路径;崛起的中国,传递的是大国责任、和平发展、求同存异的文化精神,彰显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视野。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顺应,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引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判断世界形势时,强调“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从民族悠久的文化中汲取精华,为人类文明提交了一份中国蓝图。

  四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中,中国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世贸组织的多边和诸边谈判,高标准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美中欧投资协定,亚投行建设等,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不断取得突破,中国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提高国际治理能力水平大大提升。

  四年来,在全球治理体系重构大势中,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大会、巴黎气候峰会、核安全峰会、G20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会议,并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领域、新兴领域、周边区域合作等方面的新机制新规则上付出了累土聚沙者的艰辛努力。

  中国的发展同时以民族复兴和惠及世界为目标。

  当前,中国经济虽然面临下行压力,但依然贡献全球经济增量的三分之一,居世界首位。中国,向世界展现出大国的风度和责任:“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

  历史大浪滔滔,大国崛起的历程和思路各有不同。有人曾执念殖民,“世界上任何其他种族均不得到这里来”;有人曾冀望战争:“胜利者必须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主人”;有人曾渴求霸权,“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当人类经历了在战争中求和平、在野蛮中求文明的艰难演进,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引领潮流者必属于那些扛起世界文明责任的民族。此时的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世界期待着中国的答案,历史为复兴奏响华章。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温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