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年味"系列报道之四:舌尖上的年夜饭
编者按: 曾几何时,过年是我们生活中一件天大的事情,从年头开始,我们便开始眼巴巴盼望着赶紧过年,穿新衣、戴新帽、收压岁钱、吃美味佳肴,都是这种盼望里不可少的元素。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望不再那么强烈,不少人却明显地感觉到“年味儿”越来越淡了,那些关于热热闹闹过大年的记忆,似乎也停留在了儿时。然而,感慨“年味儿”少了也好,不再盼望过年也罢,每逢新春佳节,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回家团圆依然是我们不变的信仰。春节来临之际,中国山东网特别策划“寻找年味”系列报道,带领大家一起寻找那些失落的“年味儿”,迎接新年的到来。
"寻找年味"系列报道之四:于家而言 我是归人,不是过客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跨进腊月门,人们就开始盼望过年了,不久大街小巷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氛围。记忆中,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新年进入倒计时,这一天俗称“小年”,民间传说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这一天也是爷爷的生日,是中秋节和春节之间家里最大的聚会。一桌丰盛的晚餐,一个大蛋糕,有说有笑的一家人。虽说是爷爷的寿宴,但是真正的主角是孩子们,他们端着蛋糕盘子吃着、闹着,吃完后就跑到院子里撒欢。
过完小年到春节之前的这几天,家里的大人们一直都是忙碌的,炒花生、炸丸子、置办年货、准备饺子馅、打扫卫生,一直忙到除夕那天。除夕当天下午三四点钟,就要开始准备年夜饭了。青菜放入菜盆中冲洗,生肉入锅翻炒,砧板上“梆梆梆”的切菜声,这时候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厨师,准备一年中最重要的晚餐。从记事起,爸爸就是年夜饭掌勺的主厨,准备好的食材由他来搭配,然后或爆炒或煨炖,变成一道热气腾腾的菜品。在一个喜庆祥和的日子,把美味带给亲人并收获无限多的赞美,这种成就感是很多事情都无法匹敌的,多年以来,父亲热爱这份工作并乐此不疲。
鲁南人爱吃辣,辣子鸡是年夜饭的饭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菜。先将鸡肉切块,准备好本地的尖辣椒、土豆片、葱、姜、蒜和花椒、八角、小茴香等佐料,把鸡肉放进冒烟的滚油锅里,再把调料陆续加入,炒到鸡肉金黄,鸡肉啪啪炸响。然后加水煨炖,快熟之时倒入醋和酱油一炝,最后放入辣椒、土豆片和蒜瓣,瞬间香味四溢。写到这里,唇齿之间似乎弥漫着一股热辣辣的鸡肉的味道,不由得让人吞口水了。
在精细地筹划和准备之后,年夜饭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家里人多,年夜饭也是要分桌的。爷爷、爸爸和叔叔们坐在一桌,喝酒、吃饭、聊天,座次严格地按照长幼次序排列;女人和孩子们则没有那么多讲究。奶奶总是最后一个上桌的,她有许多孝顺的儿子和儿媳,不希望她太累,可是在这样一个日子里,老人家总觉得忙起来才安心。
从来没有数过年夜饭有多少道菜,记忆中年夜饭总是吃不完的。说实话,从美味角度来说,年夜饭并没有多么好吃。食物都是大鱼大肉,味蕾经过这样的轰炸之后,便不再有新鲜的感觉了。然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感觉却是什么美味都替代不了的。
流连于异乡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听惯了漂亮的普通话,再回到故乡时,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楼房、随处可见的路边摊、不绝于耳的方言,还是如此熟悉亲切。儿时期盼过年,假期、新衣、年夜饭、压岁钱、热闹的街景,都是期盼的理由,现在的理由只剩一个:团圆。于期盼之外,心里还有些许害怕,吃过除夕的年夜饭和大年初一的饺子,听过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参加过几场聚会以后,又该倒数离开的日子。
前几日母亲打电话问我,回家想吃什么,她好早早备下。幸运如我,工作的城市离家不算太远,几个小时的车程,一年才回几次家,来去都是匆匆忙忙,有的人一年甚至几年都回不去一趟,只能通过电话慰藉一下孺慕之思。
尽管一年到头在外的时间远胜过在家的时间,但是于家而言,我是归人,不是过客。(文/张晓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