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5.06.2015  13:44
  一、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思路,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全力做好“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重点工作,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目标圆满完成。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910.8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215.2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1637.4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2058.2亿元,增长14.9%。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6:42.9:51.5调整为5.5:41.9:52.6。
  (一)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进展。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意见》,成功入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更加明显。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2.6%,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实现增加值918.1亿元,占服务业的44.6%。北京银行、天津银行等5家银行落户我市。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秋季全国糖酒会、第五届信博会等大型展会。入选“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和“中国十大旅游城市”。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764.1亿元、增加值1313亿元、利税515.9亿元,分别增长21.3%、14.4%和12%。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和新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工业投资667.3亿元,增长23.2%,其中技术改造投入537亿元,增长47.8%。入选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1.5%,提高2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和生态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全年拆除水泥立窑生产线3条,关停小火电机组25.7万千瓦;小清河、徒骇河出境断面COD、氨氮浓度达到省考核标准,全面完成“十一五”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目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水系生态建设进展顺利,济西湿地、平阴玫瑰湖、济阳澄波湖、商河大沙河4处湿地成为省级湿地公园,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粮食生产保持稳定,总产量达到289.4万吨,连续八年丰产丰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共发放各类政策性补贴5.3亿元,市级财政“三农”支出20.4亿元,增长21%。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重点培育了43个都市农业园区和34个特色品牌基地,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658家,分别比上年增加50家和305家。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全面完成。自来水入村率超过95%,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20.9万人,建成各类沼气工程329处、户用沼气16万户,基本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通客车、通有线电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实施了5座大中型水库和29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00公顷,发展节水灌溉8000公顷。
  (三)投资和消费协调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完成1987.4亿元,增长20.1%。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220个重点推进项目完成投资695亿元。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建设加快,截至2010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争取中央投资8.3亿元。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释放,完成1217.3亿元,增长30.6%,占全社会投资的61.3%。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组织开展了港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招商活动,共引进市外资金925亿元,其中实际到账外资10.4亿美元。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5.5亿元,增长18.7%。住房、汽车等消费稳步扩大。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84.5亿元,增长45.7%;商品房销售面积531.5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332.6亿元,分别增长20.5%和54%;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实现汽车零售额187.8亿元,增长22.5%。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3万台(件),增长63.2%;改造建设标准化农家店792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营销网络实现销售额66亿元。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7.3%,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烟酒及用品类上涨4.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3.4%,居住类上涨2%,衣着类下降4.3%,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1%。
  (四)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以城市综合体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和三大新区开发建设。老城区,重点抓好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旧简易楼群三大改造,恒隆广场、华强广场等项目进展顺利,万达广场投入使用,护城河全线通航,泉水保持常年喷涌,老城区功能形象进一步提升。省博物馆和档案馆新馆、黄金时代广场等重点项目竣工,奥体文博片区初具规模;西客站站房主体完工,大剧院、济西湿地公园一期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小清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扎实推进。京沪高铁济南段铺轨竣工,建邦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德大铁路济南段开工建设,石济客专可研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加快。完成黑虎泉西路、文化东路等市政道路建设维护,济西应急供水一期工程和28个供水低压片区管网升级改造完工,新建及改建热源厂9座、污水处理厂4座,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厂开工建设,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企改革稳步推进,12户困难企业破产终结工作基本完成,变压器集团等企业战略重组步伐加快。资本市场融资取得新成效,积成电子成功上市,融资5.5亿元;银座股份增发再融资12.1亿元,桑乐太阳能等10余家企业引进战略风险投资超过6亿元。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6万亩、涉及农户5万余户;出台了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已确权发证林地面积141万亩,占全市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0.4%。章丘市省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加快推进,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和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外贸易继续恢复性增长,实现外贸出口40.6亿美元,增长33.1%,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服务外包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离岸执行额达到2.28亿美元,增长90%。实现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1.57亿美元,增长37.2%;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5.1亿美元。
  (六)财政金融运行态势良好。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6.1亿元,增长26.6%,是“十五”末的2.5倍。其中税收收入209.1亿元,增长26.8%,比重达到78.6%。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36.8亿元,增长29.6%,对新农村建设、民生保障、社会事业等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510.4亿元,比年初增加1147.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87.7亿元,比年初增加276.1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6319.1亿元,比年初增加618.2亿元。
  (七)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4%,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9万人、254.5万人和91.6万人,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2万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75.8%。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105家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0年底,已累计启动38个集中片区和34个零星片区棚户区改造,拆迁建筑面积43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290万平方米;天和新居、天保新居廉租房投入使用;沁园新居等6个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全面启动,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启动农村整村改造迁建项目185个,全年新建农村住房9.5万户、改造危房1.6万户。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03元,分别增长11.4%和14.3%。为民办12件实事全部完成。
  总体看,2010年全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困难。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规模仍然偏小,特色优势产业不突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区域与城市发展竞争更加激烈,转方式调结构任务繁重。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还不完善,发展空间亟待拓展。四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较大,公共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2011年发展环境和主要预期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规划描绘了全市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确定了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着力构建“一城三区”中心城市发展格局,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将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承载能力将明显增强。围绕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将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围绕构建民生改善“八大体系”,将着力解决扩大就业、深化医改、完善保障、发展教育、住房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围绕区域协同发展,将积极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进一步强化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核心地位,增强辐射带动功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市参与全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实施,实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一年。从发展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仍然曲折。国内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转方式调结构和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从积极因素看,当前我市经济正处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良性循环转变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新兴市场发展势头较好,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二是全市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三是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随着全市《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重点领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发展后劲依然充足。国家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动收入分配调整,居民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消费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势头。四是我市“一城三区”建设步伐加快,为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工作思路,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富民惠民四大战略,着力调结构、稳物价、保民生、促改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12%,实际到账外资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继续坚持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努力形成服务经济主体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力支撑、现代农业突破发展的高层次产业结构。
  1.打造服务业首位经济。把服务业跨越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围绕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构建信息服务、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商务会展五大区域性服务业中心。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金融业,加快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金融后台服务集聚区、资本市场发展示范区和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实验区建设,做好花旗、上海、南京等外埠银行落户工作,积极引进基金公司、创投公司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业,以“数字泉城”、“中国软件名城”建设为重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业态发展,积极发展数字内容、网络增值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推进三网融合。文化旅游业,加快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打造“天下泉城”旅游品牌,提升泉城文化品位和旅游特色。商贸物流业,以加快核心商业区、特色商业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推进传统商贸流通业改造提升、扩大规模;完善物流园区、节点和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交通网络、信息网络、标准和技术三大平台。商务会展业,集聚发展财务、法律、咨询和市场交易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会展公司,高起点策划和打造一批自主品牌展会。二是加强载体建设。加大市中、历下等7个重点城区的服务业投入力度,加快30个重点园区建设,重点支持100家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100个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三是抓好政策落实。全面落实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和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研究制定非核心业务剥离的指导意见,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中间服务环节的改造和剥离。发挥好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服务领域。
  2.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以壮大主导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突出创新驱动,推动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促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全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和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围绕新信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医药及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三新一高”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浪潮光电子产业园、北车风电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突破高性能商用服务器、太阳能光热中高温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打造形成特色产业链。二是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围绕提升汽车、电子信息制造、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条,做强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总装、销售服务等高端环节,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快推进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引导支持钢铁、石化、食品、纺织等传统优势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确保技术改造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70%以上。三是加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积极推进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发展,创新园区建设管理模式,引导重点产业向园区集中,不断增强开发区承载能力。
  (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坚持把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作为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努力拓展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一是加快推进“一城三区”建设步伐。老城区,以释放发展空间、提升功能形象为目标,重点抓好宝华街官扎营片区、后屯苗圃片区等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旧简易楼房改造。西部新区,以京沪高铁通车为契机,完成济南西客站综合客运枢纽工程建设,推进西客站片区6平方公里核心区、济西湿地生态区等片区开发,加快推进省会文化艺术中心、世博山东馆重建等项目建设。东部新区,以高新区服务外包和总部经济基地为重点,加快奥体文博、汉峪等片区开发。滨河新区,完成小清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加快推进新东站、华山、泺口、美里湖等片区规划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和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泉城路商业中心、经四纬一片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打造一批体现省会形象和品位的地标性建筑。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省会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研究,开工建设石济客运专线、黄河公铁两用桥及济商、青兰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推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相关工作,编制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及配套规划,按程序上报并争取尽早获批。实施二环西路高架、无影山路、辛祝路等市内道路建设改造。进一步完善公交线网和公交枢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提升数字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水平。继续实施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强化环卫保洁、市政管护、交通秩序整治等管理,努力营造整洁、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
  (三)促进消费投资协调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推动消费和投资协调增长,进一步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一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落实好促进就业、增加收入、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健全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保障的比重,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二是积极拓展消费领域。在稳定汽车、住房、旅游等消费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健身、教育、家政、文化娱乐等领域消费,鼓励新能源和节能产品消费。继续开展家电、农机、建材下乡等活动,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农超对接”工程,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三是努力稳定市场物价。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稳定物价政策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健全完善价格预警和发布机制,努力稳定物价总水平。进一步加强市场调控和监管,严厉打击哄抬物价、恶意炒作等不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增强低收入群体消费水平。
  2.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一是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坚决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重复建设,引导资金更多投向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农业农村、民生和社会事业、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二是加强项目管理和服务。继续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管,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项目。切实做好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的续建、收尾工作,确保按时合规完成。三是拓宽项目融资渠道。根据国家和省投资重点,做好项目筛选和储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支持。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做好项目推介与对接,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加大资本市场融资力度,加快推进城投、小清河企业债券申报相关工作,争取章丘鼓风机厂等企业年内股票上市。培育形成多层次融资市场,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制定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配套措施,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针对产业和资本转移新趋势,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引资规模和质量。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七大工程”,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一是大力发展都市型、城郊型农业。继续实施新增6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实施蔬菜、畜牧、林果花卉、种苗四大产业振兴规划,重点培育发展40个特色品牌基地和60个都市农业园区,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0家。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管理,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城市”品牌。二是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开展“农民增收”工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建立多种形式的产业化、规模化农业经营模式,完善流通网络,增加非农收入比重。做好富余劳动力转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增加农民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河道治理、新型灌区、水系生态等水利设施建设,启动大寺河等7条河道治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5万人,农村自来水入户率提高到85%以上。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建设10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五)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我市与山东大学和济南大学在规划、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战略合作。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落实高新技术产品、企业技改国产设备投资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150家创新型企业和500家成长型科技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以企业技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和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项目,启动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规划建设,力争全市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00家以上。三是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加快推动“5150引才计划”和“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切实解决好引进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一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实现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推动困难企业破产重组,促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扎实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水域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继续推进章丘市省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深化市场要素改革,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行机制,探索推进技术、文化创意等产权交易。推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积极引导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社会化、经营运作市场化。二是稳步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引导企业在稳定现有市场份额的同时,努力开拓新兴市场。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齐鲁外包城、大学科技园等外包园区建设,开展多种形式外包业务。制定完善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有序发展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外派劳务。
  (七)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加快“两型”社会建设。一是强化节能降耗。继续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钢铁、水泥、电力等重点行业及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技术应用和节能监管,加快大唐、力诺、华艺等新能源发电项目,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完成12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二是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实施济钢、黄台电厂等重点企业脱硫设施再提高工程,在重点行业、领域和产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启动水质净化三厂二期、西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小清河南岸污水处理厂一期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污水收集管网,确保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1个百分点。三是抓好生态建设。加快森林泉城和水系生态建设,统筹抓好城乡绿化,完成造林1.3万公顷。研究制定加快南部山区生态保护、生态补偿相关政策,制定产业准入和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推进南部山区省级生态功能区建设。
  (八)加快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为民办10件实事。一是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各项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确保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以失地农民、城镇无收入老年居民为重点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积极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年内实现适龄人员全覆盖。加强各类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强化社保基金征缴和监管,大力开展专项救助和慈善救助活动,建立城镇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60%以上。继续扩大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落实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全面完成医改三年重点任务目标。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和规范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三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舍安全工程,规范新建居住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入园难”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四是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房地产调控各项政策,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促进房地产稳定发展。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步伐,开工建设棚户区安置房5000套。进一步调整保障性住房供给结构,加大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力度,年内新建公共租赁住房2.3万套以上,提供廉租住房2000套以上,全面完成三年20万户农房建设改造任务。
一图读懂|看章丘如何全域出彩
  [ 编辑:贾淼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新华网
山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颁奖暨泉城青年创新大会举行
第十届山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颁奖暨泉城青年创新大会现新华网
济南章丘法院强制腾房 一日成功交付两处房产
  近日,济南市章丘区人民法院组织开展强制腾房行动,新华网
章丘法院:拘留2人 讨薪10万 让农民工暖心过中秋
  今年中秋节前,为了让农民工拿到工资回家过节,新华网
济南章丘:聚焦“三个维度” 增强企业群众改革获得感
  作为“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主力军,新华网
海右文艺讲堂举办第九期《红色经典歌曲赏析》讲座
  9月25日,由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等主办,新华网
商河县油区工作协调服务中心开展双报到志愿服务活动
  为推动共驻共建常态化,落实“三张清单”社区需求,新华网
平阴安城镇:北变智达总部经济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近日,北京北变智达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