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非遗研培计划正式实施

23.03.2016  18:21

  3月21日,受文化部委托,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绵竹年画培训班正式开班。为使培训课程安排得更合理、教学更具针对性,连日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老师多次赴绵竹,深入走访当地的年画村、年画工作室和年画博物馆,全面调研了年画保护传承的现状。“第一次开设针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学院领导和老师都十分重视,我们专门成立了针对培训的工作组,多次组织调研、座谈和集体备课,为的就是使培训在保证非遗项目原真性的同时,真正解决传承人的困惑,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振宇说。

  不仅在四川,自3月开始,全国参与今年非遗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的首批高校都将陆续开班,全国各地将有更多的非遗学员圆自己的大学梦,在培训中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

  符合时代需求 呼应传承人心声

  可以说,研培计划帮助传承人群推开高校的大门,既符合时代的需求,也呼应了传承人群的心声。

  在当下的传统手工艺品市场,常能看到许多面向大众的非遗产品设计单调、制作简陋、包装低劣,模仿传统的多、创意创新的少,陈设把玩的多、实用日用的少,大众的不精致、精致的不大众。这一现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使大众对非遗本身的文化价值产生误解,而且使得原本来自生活、用于生活的非遗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产品受众越来越小。

  产品市场的不景气直接影响着普通从业者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制约着传承群体的扩大。作为年轻一代的蜀绣传承人,黄静坦言:“我所在的刺绣企业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都意识到了应该在设计上多创新,只是苦于自身设计能力不足,新作总是差强人意,其实我们非常希望能够有更多深造学习的机会。”

  2015年,文化部联合教育部启动了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计划以非遗中覆盖面最广、最能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类项目为切入点,以提高传承能力为抓手,委托高校等相关单位开展研修、研习和培训,帮助传承人群开阔视野,提升其审美能力和设计生产水平,增强非遗传承后劲,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研培计划把非遗传承人群请进高校,并非要通过高校培训取代原有的师徒传承,而是希望“教师傅所不教,教师傅所不能教,师傅能教的由师傅教”。因此,在遵循“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本原则下,在计划启动前期,文化部谨慎且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工作。先后委托23所高校和一家设计企业举办了35期普及培训班和研修班,启动7个研习项目,培训传承人群约1800人次。

  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当前非遗传承群体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和他们在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瓶颈,研培计划探索了一种系统且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修、研习和培训。

  2015年10月,河北传统棉纺织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爱国和其他19位来自各地的传承人参加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首期研修班。提起在清华的那段时光,每位学员都觉得既激动又难忘。因为,所上的每节课都堪称精品,造型基础课让学员们学习和领悟了许多造型的方法,为创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创意思维课程不仅拓展了大家的视野,而且让学员们学会了如何抓住项目自身特点进行创新。不仅如此,参观故宫珍藏、与日本工艺大师交流、听国家级传承人讲述创作心得……全面丰富的研修内容让本身就具有较高技艺水平的学员们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养,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在清华的每一天,我们都像海绵一样,不断接纳新鲜的理念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陈爱国说。

  如果把参加研修比作是传承人去读了一个非遗领域的MBA班,那么参加研习活动则是让传承人亲身体验了一次做“访问学者”的感觉。2015年底,新疆哈密地区的9位维吾尔族刺绣传承人、刺绣企业负责人来到雅昌文化集团(北京公司),在为期15天的首期研习活动中,雅昌ARTPLUS项目的设计师与传承人分享了其产品策划和包装设计的案例,带领他们进行市场考察、去高校参加学术交流。在保证不改变维吾尔族刺绣传统味道的前提下,就其当前在产品用料、设计和包装等诸多方面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同时还帮助他们专门设计了具有鲜明维吾尔族特色的品牌与系列产品。“随着研习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和工作站的设立,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够为哈密的非遗项目提供更具完整性和持续性的服务,比如为他们提供在销售渠道、品牌运作等方面的战略咨询,帮助他们解决产业链条上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雅昌ARTPLUS项目总负责人程璐说。

  在研培计划中,普及培训主要是面向非遗项目面广量大的普通从业者,为其提供提升文化素养、学习和领悟能力的基础性培训。在招收普及培训学员时,文化部更加强调“定项目、整建制、成氛围”“端出一些整盘的菜”。比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核雕班学员就全部来自苏州光福镇核雕专业村,他们不仅在班上可以一起学习交流,回去之后仍然能够继续在一起切磋,形成新的创意。在试点工作中,文化部还组织了多个异地培训班,比如委托上海大学、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系统培训了传统工艺、旅游餐饮等方面的人才。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副厅长吕霞表示:“在未来的5年里,培训的规模将拓展至1000人次,这意味着,在总人口近20万的果洛州,未来每200人中就将有1人接受过文化部培训。可以想见,这种整建制的培训将从整体上提升果洛州非遗事业的发展水平,同时还将有效带动就业,增收致富。”

  为生活创新 为民族传承

  从试点工作的评估结果看,研培计划卓有成效地促进了非遗传承人群与高校的平等沟通,保护了传承人的个性,发现了非遗价值,激发了传承人群的潜能,从而进一步提振了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的士气,为生活创新、为民族传承。

  2015年11月,甘肃文县池哥昼面具雕刻制作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班杰军参加了中央美院的研修班。那一次的北京之行,带给他很大的触动。“以前我总觉得做面具很好上手,看得多了自然就能做。但在美院,老师将我和爷爷所做的面具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我在处理面具表情上存在的许多问题,要把面具做好我还要再多下些功夫。”班杰军说,他去北京有个私心,就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白马藏族的文化。但他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是很满意,他觉得老师和同学们问到的一些问题,自己并没有讲得很清楚,这次回来还要向村里的长辈好好请教。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艺术系主任游峭表示,参加培训的许多学员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他们虽技艺高超,但文化素养普遍偏低,有很多学员甚至并不识字,对非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在培训中,我们格外强调要让学员们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明确其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

  研修培训中,与导师和设计师的跨界交流给了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何满很多启发。以前,何满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宗教用品和民族服饰上。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再加上作品的销路局限,在经济上何满承受着不小的压力。通过研修学习,他的创作思路更加开阔了。如今,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前提下,何满创作出许多既美观又实用的生活器具。研修班结束不到一个月,他制作的水壶就已经接到了第一批订单。

  “之前一直埋头做活的手工艺者,当他们将手中作品与现代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将自己也置身于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帮他们做的,是拓展多方面的能力。”山东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姜慧说,目前,参加过山东美院试点培训班的几位农村妇女,不但开办了自己的剪纸工作社,还学会了通过“淘宝”销售作品。

  其实,研培计划在帮助传承人群提升传承水平的同时也为高校带来了一种传统文化的重新激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说:“就美术领域而言,原来民间和学院之间分得很清楚,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而今天这样的培训消除了这种界限,使得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之间形成了对话、对接,甚至提供了一种创造性融合的可能。同时,该计划也为高校将本土民间文化资源纳入学科和课程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不仅如此,研培计划还为高校、企业与地方的深度合作搭建了有益的平台。3月11日,雅昌文化集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驻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正式成立。此外,上海大学等许多学校和企业也正筹备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地设立工作站。工作站的设立不仅可以为地方非遗发展提供设计研发的智力支持,同时也为高校和企业提供了写生、实训的基地。

  研培计划的实施还得到了地方非遗工作者的点赞。北京市文化局非遗处处长千容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把非遗传承工作做得更好,虽然很努力,但也有作为文化行政部门的无力和无奈。而研培计划恰恰为非遗保护工作开启了一扇新窗,高校、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加入,为非遗保护凝聚了新的力量,我们不再孤军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