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15年建市二十年服务业发展特点分析
建市二十年,德州服务业不断成长壮大,培育了千姿百态的各类市场,发展了颇具规模的各类产业,走出了一条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发展之路。近年来,德州市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凸现,有效地促进了德州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德州服务业发展特点
特点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总量不断扩大。建市之初,德州服务业增加值仅为42.7亿元,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201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68.75亿元。二十年来,我市服务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2004年超过200亿元,2010年突破500亿元。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68.75亿元,是1995年的22.7倍,年均增长达到15.0%。
二是增长保持较高速度。建市二十年来,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除1995年外,均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多数年份高于同期GDP增速。1997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达25.6%,高于同期GDP增速8.8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10.4%,高于同期GDP 增速0.4 个百分点。
三是比重逐年攀升。建市以来,德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震荡上升的趋势,部分年份(2004-2008年)有所下降。199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了第一产业,但与第二产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35%,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差距日渐缩小;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3%,比1995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建市二十年,三次产业构成比由1995年的36.5:37.4:26.1,转变为2014年的11.1:51.6:37.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特点二: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服务业发展亮点纷呈建市二十年,是德州服务业由小到大、从传统为主到多元发展的二十年,传统业态稳中有升,新型业态从无到有。
一是以批零住餐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建市之初,全市批零住餐业增加值仅为18.78亿元。经过二十年的发展,2014年达到367.36亿元。批零住餐业作为传统产业,一直在全市服务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批零住餐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5的44.0%下降到2014年的37.9%。
二是以金融、房地产、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1、金融业总量迅速攀升。建市二十年来,全市金融业得到较快发展,金融业增加值从1995年的2.9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51.48亿元,总量扩大了近20倍。一方面金融机构多样化。建市之初,全市仅有工、农、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德州市商业银行成立,特别是近年来威海商业银行、浙商银行、青岛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入驻德州,加之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天使街股权众筹落户德州,德州的金融市场日益繁荣活跃。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从最初的吸收储蓄、发放贷款等,扩展到几乎所有的信贷、信托、租赁、证券、保险等全部金融业务,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融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2、房地产业异军突起。建市以来,德州房地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二十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增加值中占据重要地位。1995 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为4.72亿元,2008年突破50亿元,2012年突破100亿元,2014 年达137.66亿元,为1995年的29.2倍。其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11.1% 提高到2014年的14.2%。
3、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迅猛。建市二十年来,德州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先行作用,大力建设贯穿南北、纵横东西的综合交通网络,交通运输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4年,全市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41.07亿元,是1995 年(5.81亿元)的24.3倍。同时,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在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2013年全市物流业收入达到173.2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9.6%。三是新兴业态从无到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电子商务兴起。2014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10余亿元,同比增长34.2%,阿里巴巴网站来自德州的企业已达19391个;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110亿元,同比增长45%;B2B交易总额400亿元,增长33%。近日,德州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启动,德州创客服务中心也揭牌运营。
特点三:服务业的社会贡献持续增大一是广泛吸纳就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服务业包括的行业众多,集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于一体,能提供包含简单劳动及复杂劳动在内的各种就业机会,拥有较大的就业容纳能力。1995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数为68.35万人,2000年突破100万,2013年增加至12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服务业从业人数在当年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1995所占比重为22.6%;2007年突破30%,为30.1%;2013年其比重增至32.5%。
二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提升。1995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6.5%。近年来,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呈波动上升趋势,2007年以来一直保持在30%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力量。2014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0%,比1995年提高7.5个百分点。
三是服务业税收持续增加。建市二十年,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税收增长速度加快,规模持续扩大,日益成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2011年,全市服务业税收突破50亿元,2014年,全市服务业税收突破100亿元,达到105.2亿元。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持续提高,2010年突破40%,2014年达到47.2%,占全部税收的近五成。
四是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不断延伸,服务方式的多种多样,使各类服务网点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大大方便了城乡居民生活,拓宽了居民消费空间。现今社会,超市和各类生活商店无处不在,商品的获得更加容易,商品的多样化也得到了充分的保证,琳琅满目的日用品消费和耐用消费品可以充分满足各类人群不同层次的需要。餐饮、住宿、家政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了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手机、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人际沟通和信息交流变得更快捷、有效,电子商务的日益普及更是极大方便了居民生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二、当前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市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全省先进城市和我市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相比,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服务业总量小、占比低。这是德州与全省和周边相比,最突出的差距和弱项。2014年德州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68.75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3.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3%,居全省第13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
二是服务业发展层次偏低。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行业所占比重较大(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66.7%),金融、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对服务业贡献不大(只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3.3%)。
三是服务业发展载体较弱。与先进地区相比,中心城区规模仍然偏小,服务业总量和占比有待提高;辐射力强的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功能区和各类特色园区较少,没有一家在全省叫得响的服务业园区;服务业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缺乏影响大、实力强的大企业集团,规模最大的德百集团销售收入也才突破50亿元。
四是服务业高素质人才短缺。中高级人才短缺成为服务业发展的瓶颈,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传统服务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首先,要加大对新兴服务业的引导支持力度。抓住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契机,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中介及会展业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以满足工业化生产的服务需求;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娱乐等新兴行业,以满足消费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其次,要着力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在目前现代服务业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传统服务业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要规范提升交通运输、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将知识、技术等要素投入到传统服务业中,增加其附加价值,以提高服务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二)优先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化之间日益呈现出唇齿相依的互动关系。工业化的大力发展可以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提升空间,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强大的资源支撑,而生产性服务业对于降低工业交易成本和商务成本,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构建节约型产业模式和绿色增长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要一手抓工业化,一手抓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意义。生产性服务业是德州现代服务业的软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德州的资源、区位等优势,借力京津的人力资源优势,将重点放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方面,促进资源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提升服务业为工业化快速发展服务的能力。
(三)打造现代服务业企业集团,做强中小服务业企业。一是支持和鼓励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和已发展成较大规模的服务企业争创名牌,做大做强。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组成大型集团公司或股份公司,创建一批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应用水平高、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名牌企业。二是积极引导和扶植中小型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改变服务企业“小、散、弱、差”和经营方式陈旧、技术设备落后、功能单一的被动局面,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逐步做强中小型现代服务企业。
(四)依据区域发展定位,培育特色服务群。中心城区要进一步整合服务业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商贸、商务、科技、金融、创意等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推动城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共同发展,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齐河、庆云等重点县要突出特色,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尽快做大服务业总量,提高服务业占比;其他县市区也要结合各自实际,明确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积极培植有基础、有潜力的园区载体。
(五)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完善产业集群成长的社会服务体系,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经营协会、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组织等中介服务机构,积极为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市场开发、技术创新、资产评估、项目咨询、管理指导、纠纷调节、质量监测、融资担保等多方面服务,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