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坚守讲台21年 患肿瘤拖到假期才治

14.05.2015  16:49

  “今天我们来讲因式分解……”5月11日上午,姜店中学初一教室里传出洪亮的声音。娇小的身躯,齐耳的短发,利落的套装,绝难想到她曾两次患肿瘤。她是高唐县姜店中学数学老师林俊美,从教21年,一直扎根农村。两次查出肿瘤,她都把手术拖到了寒假,为的就是不耽误学生的课业。

  “既然当上了老师,就一定要做好”   11日上午11点,上完两个班的因式分解,最后一节课是数学自习,林俊美在初一、初二两个班来回穿梭,给学生答疑解惑。直到11点40分,下课铃响,她才和学生们一起走出教室。   因为患过化脓性腮腺炎,林俊美咀嚼困难。再加上两次患肿瘤,免疫能力很差,她遵循医嘱,放学后必须骑车12里地回家吃特定的饭菜。尽管如此,林俊美从未因此早退一分钟。   林俊美出生于高唐县鱼丘湖街道办事处姜堂村的一个农村家庭,从聊城师范学院(现为聊城大学)毕业后,因为喜欢孩子,她放弃了更好的机会,留在姜店中学。很多年里,她都是这所农村中学少有的大学生教师。   县优秀班主任、十佳师德标兵、数学教学能手、市师德标兵……林俊美的教学生涯里,获得了诸多荣誉。   “我上学的时候,特别希望碰到一个关心我的好老师;当了妈妈后,希望我的孩子碰到一个好老师;既然我当上了老师,就一定要做好。”林俊美说,和学生在一起,活得年轻。   “作为班主任,我撒不开手”   2010年1月,林俊美查出子宫肌瘤,因为是良性瘤,她选择保守治疗,带病工作。谁料10月份输卵管上又出现囊肿,医生建议马上动手术。   “我妈妈患有卵巢癌,所以我一得病,全家人都很敏感。但学校里一个萝卜一个坑,作为班主任,我撒不开手。”林俊美说服家人,带病坚持了3个月。寒假第二天,她就入院动手术,切除了五个肌瘤和一个囊肿。   因为术后免疫力低下,2012年1月她又查出甲状腺结节,并激发甲亢,长期服药。当年12月,她独自去济南复查,结果让她大吃一惊,这次是恶性甲状腺肿瘤,而且淋巴转移,医生严肃地告诉她,必须马上手术切除。   走出医生的办公室,林俊美一下子蒙了,她关掉手机,坐在门诊楼外的台阶上,忘记了这是在寒冬。   “我带的是毕业班,这个时候住院肯定不合适。”“这么长时间吃药都过来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到假期再说吧。”林俊美这么安慰着自己,回家后谁也没告诉。   这次,像两年前一样,寒假第二天,她又躺到了手术台上,切除了甲状腺,切掉了颈部中央淋巴结。   为了不请假,她得病连丈夫都瞒着   “她见到学生就忘了自己的病,为了不请假,她连我都没告诉。直到去济南动手术,医生告诉我,我才知道她患了恶性瘤。”林俊美的丈夫李长才对妻子既生气又心疼。可42岁的他,与林俊美结婚16年,深知妻子的脾气。   2013年2月,林俊美到济南做了第一次放射治疗,出院两周就上了课堂。作为班主任,她带着这届学生从初一到初三,经历了她的两次重病。   “那些半大的孩子,好像突然长大了,连那些特调皮的都经常叮嘱我注意身体。”那年中考,林俊美带的班夺得了全县乡镇中学数学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3年暑假,她做了第二次放射治疗,9月份接了又一届毕业班。2014年春天,林俊美患上化脓性腮腺炎,咀嚼都困难,她硬是喝着70多服中药,把这届学生送上了高中。   “只要站上讲台,就烦恼尽失”   “教学成绩很好,家长和学生都喜欢她,同事们也都佩服她。”姜店中学代理校长刘洪文去年11月到任前,就听说过林俊美的事迹。多年来,在高唐县各乡镇中学,林俊美的毕业班数学成绩几乎都是第一名。   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几乎要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做了17年班主任的林俊美深知这一点。在她的书桌内,时刻备着红糖、创可贴等应急物品,她已记不清多少次给学生垫付医药费或者学费。   因为多次患病,最近一年,林俊美没再担任班主任,但今年4月,一位同事出事故请假养伤,她又主动接下了代理班主任一职。   问及为什么,林俊美说:“我带的那些学生,每到过年过节都给我发短信,有空就来找我玩。我只要站在讲台上,就烦恼尽失。”   “看到她的疲惫,脾气就没了”   林俊美的丈夫李长才在县城上班,14岁的儿子顺顺在县城上初二。因为最后一节是数学课,林俊美从未接过儿子放学,只能把这活儿交给丈夫或是孩子的奶奶、姥爷。   “儿子小时候,有一次大家都没空接,我就让儿子在学校门岗等着我去接,叮嘱他‘不要乱跑,让小偷偷走就见不着妈了’。他就在门口等着,一等就是一个小时,现在想想挺可怜的。”回想起这些,林俊美红了眼睛。   对此,李长才不是没有脾气,可“每次看到她疲惫地下班回家,想发脾气也发不出来了”。   “孩子14岁了,很心疼妈妈,挺懂事儿的。”李长才说,顺顺知道妈妈生病,在家里很少让她辅导功课。林俊美生病后对饭菜要求多,含碘多的不能吃,李长才做饭的时候,都非常注意。   “现在身体好多了,也胖了。”身体的好转让林俊美对未来充满希望。记者 郭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