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八旬老人生态“拉锯战”:36年组织植树20余万株

09.06.2017  23:34

  “饮水要思源,乘凉要想树。”86岁的刘安国凝望着山林深情地说,“是这片大山热土养育了我,我选择回山里种树,既是还债、也是安心。”

  刘安国所说的“根”是指他的家乡贵州省大方县对江镇大山村。

  昔日荒芜的山头如今一派生机。风吹过树林如歌,翻飞的森林像波涛。这大小山头29个,是刘安国带领乡亲们先后种植的树木20余万株,建成了名为“八五林场”,“其中185000棵杉树,5200棵梧桐,8200棵杜仲。”老刘如数家珍。

  64年的党龄,从民兵班长到公社书记,最后在大方县马场区委书记岗位上退休。这是刘安国的简历。

  “人,总有离去的一天。山林,可以长青。”这是刘安国的心路。

  退休,守着家人,老刘可以很安逸地过着晚年生活。“生态欠债太多了,得争分夺秒的还!”刘安国却选择了这样一条路。

  “山上无树木,山洪会把山剖出一条条大深沟,山下良田沃土经常遭遇水打沙壅。”刘安国告诉记者,“山上不治,山下良田沃土难保。”

  “造林就是保家,保家才能发展!靠山吃不上山,还算是大山的娃娃吗?家园都保不住,那是败家子!”刘安国在职40年间,足迹遍及大方县西部山区乡镇,最担忧的就是当地水土保持问题。

  “那时候国家穷,苦干多干就是为了吃饱饭!”

  刘安国1981年转任调研员后回到家乡,看到家乡恶化的生态,心痛不已,发动村民植树造林成了他强烈的愿望,这一坚守就是36年。

  “这些年,大山承担了太多,我们要还债!”刘安国找来时任村副支书陈顺兵和村民刘永方、丁兴明、丁兴全,提出了“还债”的设想,立即得到大家响应。在刘安国倡导下,与另外四位乡民共同承包了大山村罗家寨、刺莓岭、马头边3个村民组的荒山,并从县林业局贷款500元,到林业站购来杉树和柳杉种子175公斤自行育苗。

  为了不给乡亲们添负担,刘安国卖掉自家的羊、牛等采购树种,还多次向亲朋好友借款,他以自己的财产作抵押,贷款8800元(人民币)。直到1997年才将借款本息悉数还清,而这个数目仅仅1.1万元(人民币)。

  第一棵树种下是1981年,当年种下的小树已经长成大材,经济价值可观。说起这笔财富,刘安国谈谈的笑了,“这不算什么,都是国家的,造林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给儿孙留下一个干净的家园。”

  刘安国说,“那时我的工资95元,留下十几元生活,其他全部用在种树上了。”

  工作40年间,刘安国没有为家里添置过任何电器,就连沙发、写字台这样像样的家具也没有置办,仅有一台旧式收音机也是为了消磨山里的孤独寂寞,在山里的家更是很简陋得让人心酸。孩子们在山外工作生活都不错,也劝老俩口跟他们共同生活,颐养天年,刘安国却放不下这些林木。

  许多群众自带干粮植树造林冲着的就是刘安国这种无私。

  2007年9月,刘安国获“全国绿色小康户”荣誉称号;2015年3月,刘安国获毕节市“造林绿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6年7月,刘安国获毕节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现在的“八五林场”,有经济成木20余万株,每株平均价值500元,林区经济价值达千万以上。30余年来,刘安国带动植树造林,增强了周边各个村寨村民的造林护林意识,绿化了750亩荒山荒坡,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使对江镇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31%提升到2016年的51%。林区生态恢复也改善了周边10余个村寨的生活环境,减少了自然灾害,维护了1000余亩耕地良田。(作者 杨云)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