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坚决依法打击和防范恐怖活动

28.02.2016  08:45

  201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以下简称《反恐怖主义法》)正式施行。该法的出台一直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什么制定该部法律?如何处理反恐与保障人权的关系?当前国际国内反恐形势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公安部党委委员、反恐专员刘跃进。

   问:我国为何要专门制定一部反恐法?有何重要意义?

  答:近年来,受国际恐怖活动高发、境内外“东突”势力渗透煽动的影响,我国国内面临的暴恐活动威胁愈发突出。我国国内发生的暴恐案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恐怖活动对我国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建设,反恐怖工作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有关反恐怖主义的法律规定见于刑法、刑事诉讼法、反洗钱法、人民警察法、人民武装警察法等多部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等。同时,我国还缔结、参加了一系列反恐怖主义国际条约。在现有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一部专门的反恐怖主义法,既是当前打击恐怖主义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的国际责任。《反恐怖主义法》是在总结近年来我国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工作经验,借鉴国外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制定的,是一部规范政府和社会开展反恐怖工作的法律,全面系统地规定了我国反恐怖工作的机制体制责任、手段措施,是反恐怖工作的基本法。它的出台必将为依法打击暴恐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支撑与保障。

   问:反恐法从草案提出到正式出台,背后经过了怎样的过程?这部法律有哪些特点和亮点?

  答:我国自2005年就开始酝酿起草《反恐怖主义法》,起草过程中,有关部门多次深入一些地方调查研究,召开各种形式的研究论证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并反复征求各有关单位、地方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同时还研究借鉴国外的有关立法经验,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修改审议,于2015年12月27日最终通过了这部法律。

  这部法律的主要特点和亮点是:首先,法律对于恐怖活动的预防、发现、打击、处置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系统周密的设计,为有关部门依法采取反恐怖手段打击恐怖活动、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增强应对处置能力提供了保障。其次,法律中关于情报交流、执法合作、司法协助等国际合作的规定,有利于我们通过国际反恐合作形式与有关国家一道打击境外的“东突”恐怖势力,清除刺激国内暴恐活动滋生的境外源头。第三,该法强调联动配合、专群结合的工作原则,有助于国家统筹全局、统一指挥、广泛发动各领域力量参与反恐怖工作,共同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维护国家安全。第四,法律规定兼顾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对于其中涉及人身、财产权利的重大举措,如认定恐怖活动组织和恐怖活动人员,设定了相应的救济条款,在有效打击暴恐活动的同时,切实加强了对相关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

   问:《反恐怖主义法》中恐怖主义的定义和极端主义概念一直受到国内外关注,您是否能为我们进行一下解读?

  答:《反恐怖主义法》第三条规定了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的定义。这一定义借鉴了《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怖主义公约》、联合国《消除国际恐怖主义措施宣言》及其他一些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并与《刑法修正案(九)》关于恐怖主义犯罪的规定,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的规定等相衔接。恐怖主义的概念包括主张和行为,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现代汉语词典》、我国缔结和参加的一些国际公约以及多国法律对“恐怖主义”的定义都包括行为。二是反恐怖的基本方略就是防止恐怖主义思想形成、蔓延。将恐怖主义界定为主张和行为,就是要在法律上明确反对恐怖主义思想。需要强调的是,本定义所称“主张”是指系统的而且业已散布的“恐怖主义思想”,不是指某人未予宣扬、未经实施的恐怖行为“念头”或者“企图”。所以,本法并不是要对“思想”定罪、惩治。而是要防止恐怖主义思想的形成和蔓延,依法打击传播恐怖主义思想的行为。

  极端主义是我国当前恐怖主义的思想根源。禁止极端主义,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恐怖主义的形成和传播,是防止恐怖主义产生的重要措施。《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条、第八十一条详细规定了极端主义的具体行为及其处罚,对于实践中认定和打击极端主义行为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