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去年空气质量282天达标 将监测地表水抗生素

24.01.2015  10:41

 2014年广州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282天,较前年增加22天,居五个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之首;备受关注的PM2.5年平均 浓度仅49微克/立方米(50以内级别为优),较前年下降7.5%,在中心城市中最低。昨日,广州市环保局举行2015年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发布《广州市 环境状况公报2014》(以下简称《公报》),会上,广州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谢明称:“要让‘广州蓝’成为常态”。


  同比增6.3个百分点

   昨日,记者从广州市环保局公布的《广州市环境状况公报2014》上看到,2014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82天,同比增加22天,达标天数占比 77.5%,同比增加6.3个百分点。其中优61天、良221天、轻度污染67天、中度污染14天、重度污染1天,未出现严重污染。

  数据显示,出现污染的天数有82天,中度到重度污染天数只有15天。近日市民所看到雾霾笼罩的广州已属中度到重度污染。

  市环保局副局长谢明在发布会上表示:“广州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居五个国家中心城市之首,PM2.5也是这些城市中最低的。”

   谢明说:“影响空气质量主要取决于污染物排放和气象条件,广州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在于去年在污染物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谢明列举了一系列减排举 措:42台燃煤机组全面脱硫脱硝,超1000台燃煤、燃重油锅炉被淘汰,黄标车限行,对扬尘污染进行控制等等。据悉,去年淘汰的黄标车及老旧车就达8.7 万辆。

  酸雨臭氧不降反升

  从污染成分来看,《公报》公布了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7项指标,5项指标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但臭氧和酸雨两项指标不降反升。

  细心的市民应该从市环保局官网发布的实时监控发现,广州出现频率最高的首要污染物为臭氧。从《公报》上也可以看出,全市臭氧日最大8小时均值超标率11.5%,比2013年上升2.5个百分点。

  另一项同比上升的则为酸雨,《公报》显示,去年全市降水pH值为5.21,比2013年下降0.13个pH单位,酸雨频率为40.5%,比2013年增加16.8个百分点。

  发布会上还谈到PM2.5的污染源,“从近期对PM2.5所作的源分析来看,主要污染源是燃煤等工业企业,达三分之一;机动车尾气排放占比达四分之一;另外,扬尘、生活、生物质燃烧源等各占一成左右。”

  两河涌连续8个月黑臭

  《公报》显示,在水环境方面,全市10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主要江河水质总体良好,66.1%的省控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省控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6.9%,未达标断面主要分布在珠江广州河段西航道和后航道。

   其中,珠江广州河段年平均水质保持Ⅳ类,21项水质评价指标中19项达Ⅲ类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溶解氧。东江北干流、增江、沙湾水道、蕉门水道、 洪奇沥水道和流溪河从化段水质优良。流溪河白云段和白坭河水质较差。另外,全市3条主要入海河流中,莲花山水道入海河口水质为Ⅲ~Ⅳ类,洪奇沥水道入海河 口水质为Ⅱ~Ⅲ类,蕉门水道入海河口水质达到Ⅱ类,均达到或优于功能用水要求。

  然而,广州的内河涌却不尽如人意。《公报》显示,每月定 期发布水质监测信息的60条河涌中,只有19条河涌达到或优于Ⅴ类(其中17条河涌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两条河涌连续8个月均存在黑臭现象,28条河涌 偶尔出现黑臭现象。劣Ⅴ类河涌中,属劣Ⅴ类-1至劣Ⅴ类-5的河涌数量分别为7条、15条、5条、2条和12条,未达Ⅴ类河涌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 磷、化学需氧量,呈现明显的耗氧性有机污染特征。

  谢明称,连续8个月出现黑臭现象的两条河涌分别是棠下涌和深涌,都在天河区。

  从源头上控制抗生素

   谢明表示,去年珠江水中检测出抗生素的消息引发市民关注,但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109项监测指标中,并未包含抗生素类指标,广州市环保局也 没有相关监测力量。在媒体报道之后,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已迅速与中科院地化所等单位合作对一些水样进行检测分析并制订计划,“在全国都没有相关标准和规范的 情况下,广州要研究出抗生素类指标监测方法,对广州地表水中主要的抗生素进行监测。该项研究预计需要八九个月,今年八九月预计能建立检测方法,年内争取开 展监测工作。另外,环保部门还将主动协调农业、卫生、药监等职能部门,从源头上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控制。”

  增5个空气质量监测点

  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从昨日起,广州新增5个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发布点,5个点主要选择在居住区和旅游区,分别是亚运城、增城派潭、白云山、大夫山、海珠湖,至此,广州的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点达到36个。

  据悉,目前,荔湾湖、海珠湖、陈家祠等部分公园已进行噪声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