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去化与经济复苏
我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充分条件尚未能满足。下一阶段,应高度关注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变化。在终端需求改善空间有限的情形下,倘若PPI在今年1季度冲高后回落,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可能随着利润的下滑逐渐恶化,届时经济的下行风险可能会有所凸显。
一、寻找历史上的相似时期
2016年,我国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中的去库存进展明显。纵观2016年全年的经济走势,供给约束确实对我们的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房地产在内的上中下游的库存持续去化,甚至在PPI转正后还呈现出缓慢补库存的迹象。目前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声音,即由于库存去化以及PPI转正带来企业盈利改善,未来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值得期待。
经研究发现,目前阶段的宏观经济特征与2000年前后呈现出较强相似性。1998-2002年,受国内外不利形势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内外需疲弱,产能过剩及产品积压问题严重,这与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较为相似。若将产成品库存和PPI放在一起,在大部分时期产成品库存和PPI都保持着较为鲜明的同步性。这表明价格变化在这段时期内能够清晰地将供需信息传递给市场,从而形成企业自发的库存调整行为。而在红框之内(1998-2000年和2015年底-2016年中),这种同步关系出现了反转,在PPI持续攀升的同时,企业产成品库存却不断下降。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这两段时期都是在产能过剩背景下,经历了由政府行政参与并强力推动的去产能和去库存的进程。
除了价格和库存,还可以从其它数据中观察到这两个历史阶段的相似性。如果将利润总额、产成品库存和工业增加值放在一起,自1998年国企改革开始,企业产成品库存不断下降,利润继而改善。这段时期企业利润的改善是和生产资料价格同步抬升直接相关的。与此同时,工业增加值也在波动中见顶。2000年三季度前后,随着价格见顶回落,企业利润开始下滑,库存见底回升,工业生产继而走弱,经济拐点随之到来。
2016年在产成品库存不断下降的同时,工业生产开始恢复强劲,PMI指数一路走高,站上了近两年来的高点,GDP增速也超预期达到了6.8%。而工业企业利润(尤其是上游行业)随着的PPI飙升也开始改善。从这几项数据综合看来,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与2000年三季度前后极为相似,唯一细小的差别在于库存的拐点似已先于另外两项指标而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个时期的鲜明特征是市场与政府的力量同时在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过去PPI的持续低迷,市场其实也已自发减产,产成品库存不断下滑。而政府行政力量的强力介入实际上加速了PPI价格的急剧反弹,企业短期盈利状况随之迅速改善。
二、经济持续复苏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回顾2000年供给侧改革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史实,可以归纳出经济持续复苏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库存去化(必要条件);二是终端需求改善(充分条件)。
1、库存去化是经济复苏的必要条件
1998年初-2000年3季度,经济复苏的必要条件满足(库存去化),经济有所企稳。在政府的产能产量约束推动下,产成品库存不断下降,企业利润大幅改善。生产、价格、利润指标都有所好转。以当时产能过剩的纺织行业为例,通过直接的财政补贴、企业兼并破产、以行政约束的方式控制新增棉纺生产等方式,纺织业产成品库存在2000年降至底部,产成品价格不断提升,行业基本实现扭亏为盈。可见,在前期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库存去化有利于企业“轻装上阵”,这是经济复苏的必要条件。
2、终端需求改善才是经济持续复苏的充分条件
在库存去化的过程中,经济运行在2000年3季度开始先后经历了终端需求不足(2000年3季度-2001年底)和终端需求改善(2001年底-2002年3季度)两个阶段。通过这两个阶段的对比发现,在库存同等去化的情境下,终端需求的不同变化却给经济运行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2000年3季度-2001年底,经济复苏的必要条件满足(库存去化),但充分条件不满足(需求不足),中国经济不断震荡徘徊。在库存去化持续推进过程中,经济各项指标在2000年三季度迎来了下行拐点。随着PPI见顶回落,企业利润逐渐下滑,工业生产继而走弱。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及911事件背景下中国的外需大幅下滑,从而导致在工业生产走弱的情况下企业被动补库存。由此可见,在需求未见明显好转的时期,由供给约束带来的经济增长其实是“虚胖”的,一旦价格和利润指标出现趋势下行,工业生产扩张将难以为继。
2001年底-2002年3季度,经济复苏的必要条件满足(库存去化),充分条件也满足(需求改善),中国经济迈向持续复苏。从2002年开始,在以纺织行业为代表的过剩产能出清的同时,加之中国于2001年11月加入WTO,我国开始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即“房改”后以房地产为龙头的内需改善以及加入WTO后的外需扩张。
强调终端需求改善的重要性,因为仅仅依靠库存去化并不能根本改变由供给过剩导致的经济下行。在面对终端需求不振的情况下,库存去化带来的经济企稳是不坚实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尤其是在工业生产资料价格一旦出现下滑的时候,这种不稳定性就会充分暴露出来。
三、当前经济复苏可持续吗
当前经济复苏的必要条件基本满足。2015年3季度-2016年3季度,整个经济上中下游行业都在广泛地库存去化过程中。在行政限产的推动下,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逐渐降至底部。重点行业不仅基本实现了产能去化的目标,煤炭、钢铁等上游行业利润得到较大幅度改善。可以说,库存去化这一经济复苏的必要条件在现阶段已经初步形成,但经济复苏的充分条件仍有待夯实。2016年4季度至今,终端需求回升动力仍不足。具体地:
内需方面,主要看房地产行业。2016年以来在一系列购房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包括降低首付比例、公积金政策调整、利率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等,居民购房热情得到有效调动,库存去化明显,但与此同时房价高企。为抑制资产泡沫,2016年四季度以来相继出台一系列打压政策,房产需求受到抑制。考虑到房地产销售到投资传导的时滞,2017年下半年的地产投资可能出现下行拐点。
汽车行业,在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优惠下,整个2016年前三季度汽车生产,销售都大幅提升。然而从2016年四季度开始,汽车销售开始出现下滑,汽车库存也同比上升。尽管为了延续汽车消费的旺盛势头,2017年的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由完全取消变成了调低优惠幅度,但终端需求边际变弱局面已经形成。最新数据来看,2017年1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仅为0.2%,较前期两位数的增速已经大幅下滑,乘用车产销量双降。
外需方面,受美国经济复苏的影响,全球贸易或缓慢回暖,但就当前形势而言,很难看到超预期改善。并且,特朗普贸易政策强调美国利益优先,其很有可能为扭转中美逆差而不断加强对华的贸易措施。
总体来看,2017年终端需求整体上仍不稳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有待夯实,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充要条件尚未完全达到。当前在库存回补较为明显的中下游行业,其产成品价格和企业利润并未明显改善,这可能反映出需求不足导致的库存积压,企业被动补库存的迹象有所体现。
四、结论及启示
历史经验表明,在前期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经济的持续复苏既取决于库存去化这一必要条件,但更取决于终端需求改善这一充分条件。当前供给约束带来的库存去化(必要条件)已经初步形成,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见底回升,企业盈利逐渐改善,短期内经济企稳回暖。
展望未来,受到房地产价格高企的掣肘,房地产投资承压明显。以汽车为代表的消费需求在政策红利打折之后将出现萎缩。外需不确定性较大,财政发力空间也有限。由此可见,我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充分条件尚未能满足。下一阶段,应高度关注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变化。在终端需求改善空间有限的情形下,倘若PPI在今年1季度冲高后回落,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可能随着利润的下滑逐渐恶化,届时经济的下行风险可能会有所凸显。
(来源:凤凰财经 作者:伍戈 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